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虎门销烟图》创作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22 19:38:14 | 文章来源: 《当代中国画》杂志

虎门销烟图 263cm×785cm 2009年作

文/ 李延声

 

李延声简历

 

我国近代史上,“虎门销烟”震惊中外。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会同爱国将领邓廷桢、关天培等,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广东虎门,将缴获的西方殖民者毒蚀中国人民的鸦片21000余箱、净重2376254斤全部销毁,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拒绝毒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也因此开始了与帝国主义列强艰难抗争的历程。

中国画《虎门销烟图》,再现虎门销烟这史诗般的壮丽场面,追忆近代这段百年忧患的悲壮历史,祭奠爱国志士仁人,讴歌中华民族精神风骨,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追思这幕历史的片断,以俯视角度加以扫描,又用近镜头逼近特写,审美地、言情地艺术再现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我曾经多年酝酿、历时两年创作,于1997年完成中国画长卷《魂系山河》,表现鸦片战争的百年历史,表现这百年民族的精神史和情感史。其第三部分《销烟气如虹》,画的就是虎门销烟的历史壮举。这次创作《虎门销烟图》,于2006年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2007年与文化部重大历史题材办公室签约,2009年7月完成创作。

为了深化主题的表现,我反复构画了十多幅草图,经过文化部召集的几次草图观摩,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确定了正稿,放大成高2.63米,宽7.9米的画面。画面构图着力寻找到一种独特的形式感, 将林则徐等禁烟领导者处理为静态,与销烟壮士们龙腾虎跃般的动感,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出气壮山河、力挽狂澜的雄伟态势。画面人物基本上分成3个组合:将林则徐等禁烟领导者放在画面中心的指挥礼台上。让销烟壮士们分别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篇幅,由高至低,川流不息。在画面左侧,有前来助阵观看的民众。层层叠叠的人群,以血肉之躯组成绵延不断、坚不可摧的长城,形成波涛滚滚的怒潮, 体现虎门销烟万众一心、热血沸腾的情景。

主题的深化全靠形象的深化。创作中将形象的探索与历史的思考相统一,将历史人物的肖像置于当代的认识之中。《虎门销烟图》着力塑造几位禁烟领导者独特不凡的形象:凸显林则徐作为禁烟统帅刚正不阿、运筹帷幄;两广总督邓廷桢年过六旬,饱经风霜、深思熟虑;关天培身为广东水师提督的英勇威武、坚韧刚毅,还有广东巡抚怡良等官员的风貌。总之, 力求人物造型饱满概括,个性独具,尽显其凛然正气。斗志高昂的销烟勇士们袒胸赤脚,挥汗拼搏。有的正不断地把一箱箱沉重的鸦片搬运到销烟池旁;有的正使劲砸开箱子、捣碎鸦片,扔入销烟池中;有的正奋力以手中的铁锄、特制长耙等不停翻搅销烟池中鸦片;有的正忙着往销烟池中添加盐卤和石灰……如雕如塑、厚实硕大的勇士们,如同激流中磐石,烟云中山峦,烽火中铁壁,表现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彻底销烟、抵御外患的磅礴气势。画面上,在烟气升腾和黑云压城的氛围中,隐约可见远处屹立着炮台,预示战争风暴即将来临,增强画面的悲壮感,体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虎门销烟图》比《销烟气如虹》画面上增加了林则徐等禁烟领袖亲临销烟现场指挥, 还在背景上增加了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民众,其中也有外国商人。史书记载:道光皇帝命令让沿海居民和在广东的外国人“共见共闻”,见证销烟,受到震慑。画面背景这样处理后,不仅更接近史实而且销烟气氛更庄严、热烈,场面更宏大、壮观。

《虎门销烟图》画幅的大小,取决于主题内在张力的发挥。画面上占据前面的销烟勇士的形象只略小于真人,高大健壮,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慑感,凸显民族尊严的觉醒,民族力量的凝聚。

在这幅历史画创作中,我探索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着力表现和深化作品主题。《虎门销烟图》表现的是清代禁烟运动中最辉煌的壮举。通过研究史实,体味到这不只是一个事件或短暂的场景,也不是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民族命运中的闪光点。所以不能平铺直叙地罗列销烟的过程,而要运用一切艺术手段,从构图、形象塑造到笔墨语言,为表现主题思想达到内容与形式最完美的结合,把主题表现得强烈、深刻,彰显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不畏强暴的精神风骨。

二、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忠于史实而不拘泥于史实。在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收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取舍和提炼处理,集中地表现典型地点、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虎门销烟中林则徐研究出“开池化烟”的办法,在虎门海滩上开掘修建了三个销烟大池,池前设涵洞通往大海,彻底销烟。为了突出表现人物,《虎门销烟图》画面中弱化了沸腾的销烟池和涛涛大海的描绘,而只是作为画面右边一隅的背景并以空白出现,少施笔墨。环境和细节处理也是历史画需符合史实的要素之一。我曾在1996年夏天,两次赴虎门,专程到谢晋导演拍摄《鸦片战争》电影的现场,收集素材,实地写生,对当年开池化烟的地点、环境、做法以及使用的器具、鸦片箱上字样、鸦片团形态颜色,还有当时人物的服饰、动作等等,一一核实画样。这对我当时创作《销烟气如虹》,对现在创作《虎门销烟图》都很有价值,使画作真实可信。

在历史画创作中,处理繁冗复杂的史实表现时,不是完全采取“叙事”的手法,虽是画“史”,但在创作观念上偏向写“诗”,着重对历史情感的抒发,而不是历史事实的梳理,使作品有一个高的精神起点。

三、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关键。《虎门销烟图》画了上百个人物,力求避免概念化,塑造鲜活感人的形象。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虎门销烟,可供参考的形象资料很少。我有画《正气篇》人物和《魂系山河》长卷刻划历史人物形象的经验,既从阅读研究他们的著文诗吟和记载中了解人物的精神风貌,又从现实生活中寻觅借鉴肖像形象。我从身边的师长一辈入手,先后又画了当代不少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也为此结集出版《智者——李延声中外名人写真画集》一书。通过与诸多智者仁人的精神对话,写生其风采神韵、个性品格、肖像面貌,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大启示,提供了特殊的帮助。特别是林则徐的形象,我反复画了十多次。林公的性格是外柔内刚,外表比较平和,而内心充满着大智大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报国之心何等壮烈。塑造林公形象既要避免以前那种“高大全”描绘,又不能平庸,人物性格的尺度把握是最艰难的。此幅中林则徐形象从容淡定,比较符合他的个性。此外,我在长期深入农村、厂矿时,画过许多农民、矿工等的速写,这样的生活积累,感情积淀和人物形象的搜集,对我的创作很有意义。所以有评论说我所画销烟壮士也有矿工的气息。对画中每位人物的动作、手势,我还进行写生,并且根据表现主题需要,对人体结构进行强化以至夸张,塑造出人物的力量感、厚重感和历史感,表达一种古朴、庄重的情趣,钩沉发掘出鲜活的群体形象。清代的装束中,男人蓄长辫与女人裹小脚都是一种陈腐的现象,但画历史画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所以在画销烟壮士时,尽量将辫子隐去,画成盘在头顶或环绕在脖子及胸前,以表现勇士的气概。

四、笔墨是中国画创作的基本艺术语言。中国画以笔墨表现天地万物,笔墨当随时代。创作《虎门销烟图》,我尝试以单纯的水墨追求笔墨语言的鲜明、雄厚、丰富而独特。以笔法求其力度,充分发挥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见骨法,见性情。将传统书法魏碑的笔法及山水画的皴法融入人物画中,以斧劈皴画人体,拟似水墨雕塑。潘天寿先生说:“中国绘画中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以墨法追求变化,在黄宾虹总结的“浓、淡、枯、湿、焦、破、积、宿墨”的基础上,再加之胶墨与冲墨,以水法求淋漓尽致,无拘无束,使笔墨语言有所突破,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有机融合,对传统笔墨进行强化和丰富,藉以表达沉重雄浑的历史情感,凝重的悲壮之气和阳刚之美。发挥中国画特有的墨的效应,在浓墨对比与运用中强化作品激越、高亢的基调,仅略施淡彩以反衬墨色,力求庞大而不空泛,充实而不迫塞,丰富而不繁琐,在笔墨上有所创造。整体艺术处理如潘天寿先生所言“气要盛、势要旺”,以求具有“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漫”的震撼力。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画》杂志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