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夏季,31岁的列维坦来到离莫斯科不远的特维尔斯克州,借住在一所庄园里写生作画。在这里,他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磨坊主的漂亮女儿与一位放马的英俊男孩真心相爱。但是,这件事被女孩严厉的曾祖父知道了,他勃然大怒。为拆散这对鸳鸯,他设法收买征兵局,把这男孩抓去当了兵,而那时的兵役是终身制的。姑娘闻讯后深感绝望,便来到野外密林中的一个深水潭,从用枯木搭建的桥上跳进了深渊。
每当傍晚,列维坦从自己住处的露台上透过昏暮向远处望去,似乎就能看到那去过多次的被幽暗的树林包围着的深水潭,很难想象这么个幽谧的充满诗情的所在会是吞噬美梦的渊薮:潭水微起粼波,倒映着天边的云、染红云顶的最后一抹霞光和潭边黝暗的树林,让人看不出它的凶险和深不可测;几根粗大的剥了皮的原木架在潭上,构成一座朴拙的小桥,似乎正召唤你走过桥到对岸去;对面桥头杂草丛生,茂密的树林灌木静静地立着,默默地绿着,像一堵围墙隔绝了同外部世界的联系,造成一个幽寂的小天地。列维坦的心灵被这个美丽的景致和故事所震撼,他拿起了画笔,一幅感动了成千上万人的油画由此诞生,这就是列维坦的代表作《深渊》。
俄罗斯著名的风景画家艾萨克·伊里奇·列维坦(1860年8月30日-1900年7月22日)出生在立陶宛基巴拉特村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铁路职员,家庭生活十分贫困。因为是犹太人,又受到民族压迫和歧视,养成他郁郁寡欢的内向性格。1870年全家移居莫斯科。1873年,怀着成为画家的愿望,列维坦进入莫斯科美术、雕塑和建筑学校求学,很快表现出对风景画的兴趣,不到一年就转入风景画班,师从著名的风景画家阿历克塞·贡德拉特维奇·萨伏拉索夫,并获得画笔和颜料的奖励。15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过了两年,父亲又离开了他。从此,列维坦求学的日子更加艰辛,但由于他表现出的天才,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得以完成学业。他跑遍了莫斯科郊外,又沿着伏尔加河沿岸旅行,和俄罗斯的天空、森林、河流、土地深情对话,使他洞察自然美的真谛,概括地处理自然色调的和谐,形成了成熟的抒情风景画风格。1877年他的作品首次展出并获得广泛好评,一个艺术大师就在生活的磨难之中成长起来了。
在列维坦的笔下,黄昏、傍晚、暮色是经常的主题。一条宁静的小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树丛中远远地可见一座带蓝色圆顶的教堂,旁边是修道院的钟楼,红白相间,尖塔顶上还有一个金色的小圆顶,河面上隐约可见教堂、钟楼的倒影。河的一边靠着两条小船,透出一股萧索味儿,颇有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这便是《晚钟》所描绘的黄昏降临时郊外的景色。《白桦林》也是一幅杰作,被表现的是小白桦树林的一角,阳光在白色树干和鲜绿色叶子上颤动着、游戏着,旁边是鲜嫩多汁的青草和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画面的色彩是柔和的、新鲜的,同时又是明亮的。它被称为“俄罗斯印象派”的代表作。
列维坦的风景画张扬着生命蓬勃的活力,《三月》中,虽然大地上仍覆着厚厚的积雪,白桦树干仍是光秃秃的,但天蓝得令人陶醉,木屋顶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创作于1895年的《金秋》,画面充满了阳光,湛蓝的天空,仿佛活生生的会呼吸似地,天空飘浮着灰白色的云,阳光穿过云朵照耀在同样蓝得发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绿变黄,树叶已全部变成金黄色,清晰可见的笔触宣泄着画家心中涌动的激情。列维坦的风景画中也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主题,如《弗拉基米尔路》,这是一条有名的悲伤的道路,是沙俄时代的流放者、苦役犯去西伯利亚的必经之路。在画家的笔下,没有动人的风景,荒芜的田野里只有孤零零的一条黄土小路,通向不可知的未来。它比一般的作品更深刻地表现了画家对多灾多难的俄罗斯的忧虑和同情。独特的心理细致性,以及对大自然状态的敏锐性和无限的热爱,构成了列维坦绘画的诗意,他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瞬间的美,并用自己的画笔像一位满怀激情的歌手一样放声高歌,即便是在他病危中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还是充满灿烂的阳光。列维坦在写给挚友、文学大师契科夫的信中说:“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热爱过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受不能成为画家。”
列维坦完全沉迷在大自然的美中,以至于一生没有娶妻成立家庭。1897年列维坦被选为皇家美术院成员,1898年被任命为风景画分会主席,1900年在克里米亚去世,年仅40岁。他的英年早逝令无数爱他的人叹伤不已,契科夫曾赞叹道:“他是一个伟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他的作品多么清醒有力,本该引起一场变革,可惜他死得太早了。”生前经受了那么多坎坷的列维坦,一个世纪后依然受到人们的厚爱,在中国还有许多知音。虽然他只活了40年,但他的艺术生命如同他画笔下的俄罗斯风景一样,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
列维坦 三月
列维坦 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