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庞薰琹作品展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5 08:56:16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地之子(初稿)

庞薰琹 水彩 纸本 40.5×37cm 1934年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藏

30年代末,庞薰琹深入到“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地区,踏遍80多个苗家山寨,于40年代初完成了20幅《贵州山民图》。1946年回到上海,又以同样的手法,以苏南农民为对象创作了一批水彩画。他将画面作了高度平面化和装饰化的处理,写实和变形结合起来,具体的人物形象和非具体的装饰图案结合起来,再现客观对象和表达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有批评家称这批作品为“他的艺术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这期间,庞薰琹还创作了一批大白描, 这些作品线条细致柔美,洋溢着装饰情调,有融合装饰与绘画为一体的意图。傅雷称赞他“具有东方人特有的气质,他的线条艺术成就很高,是东方人中的佼佼者。”

早在巴黎时就对工艺美术的图案设计感兴趣的庞薰琹,回国后收集了上千幅中国古代青铜、陶瓷、丝绸和漆器上的纹样,并在此基础上在四川郫县创作了一本《工艺美术设计》。这本《工艺美术设计》将中国古代纹样与现代设计意识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设计道路,至今影响深远。

庞薰琹先生怀着美好的理想,从东方走向西方,又从西方回到东方,探索中国艺术的振兴之路,开启现代绘画和现代设计承前启后的新局面。他的理想和行为,也为现代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奠定了根基与方向。今天,我们在庞薰琹美术馆及庞薰琹家人的帮助下,促成了本次展览。选取了庞薰琹艺术创作最为旺盛时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的作品在此展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中国二十世纪艺术的先行者 。

撑伞走亲

  庞薰琹 白描 纸本 41.5×31.5cm 1945年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藏

  


  如此巴黎


  水彩 纸本 1931年 失于1937年

庞薰琹简历

庞薰琹(1906—1985) 字虞弦,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位于常熟西乡塘桥的海虞庞氏是个耕读世家,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庞薰琹曾学医,后弃医从艺。1925年赴法国,入巴黎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学画。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欧尔研究所深造。1930年回国,并积极地加入当时有进步倾向的新兴美术启蒙运动组织。

1931年在上海开设自己的画室,1932年与倪贻德等人创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自觉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派美术成果、有宣言、有纲领的学术性社团——“决澜社”,在从事商业美术实践的同时筹备开办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设计机构——大熊工商业美术社,1933年又举行工商业美术展览。

1939年受朋友鼓励,开始研究古代装饰纹样,并绘著《中国图案集》,后因受聘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有机会继续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品、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大量民间艺术资料,历经二十五年坎坷铸就《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

1940年任四川省立艺专教授兼实用美术系主任,1947年在广东省立艺专任教授兼绘画系主任,兼中山大学教授,1953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负责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迎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终于完成了30年前的心愿),并任第一副院长,此举奠定了新中国工艺美术及现代设计的教育体系的基础。

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恢复政治名誉,恢复高教级别。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个人画展。1985年逝世。家属将庞氏遗作479幅捐献桑梓常熟,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今常熟理工学院元和校区)建庞薰琹美术馆收藏、陈列。

   上一页   1   2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地之子”庞薰琹作品展
· 庞薰琹:用前卫艺术描绘中国精神
——专访庞薰琹之女庞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