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李磊:新中国美术循着时代需求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27 11:09:14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卢治平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1960中国画院 线圈车间新貌

“红色经典”在艺术市场上经过上一轮艺术市场上涨周期的预热,已经在“后经济危机”的艺术市场复苏中率先崛起,成为市场热点。与此同时,在国家美术馆里,一系列经过精心策划的“红色经典”主题展览以空前的规模、力度相继呈现。那些强调学术性的展览,对于身处迅速升温的市场虚火中的藏家而言,实在是一剂不可多得的清凉剂。记者请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谈谈他的看法。

“红色经典”系列:

学术研究为基础

李磊强调,美术馆的重要展览,先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代表了国家艺术机构的学术水平,有前期的学术研究与规划,还包括出版画册。这样的展览代表了一种文化判断。参与市场的藏家可以参考,因为艺术市场是跟着这个判断走的。

他以上海美术馆目前正在做出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业主题美术作品展》为例,指出其参展作品都经过策展团队与专业艺委会的筛选。由于备选的作品很多,他们把参展作品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分成了5个10年,要考虑到每个年代段落中的代表作品,要聚焦那些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至少要有他们的重要作品。另一方面限于上海美术馆的展览场地,参展作品要总量控制、好中选优,艺委会由美术史的专家组成。他们提供征集作品的线索、方向,由策展人具体确定参展作品。

中国美术馆:

梳理新中国美术60年

谈到中国美术馆前不久刚刚闭幕的大展《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李磊表示,他们这个展览集中了中国美术馆与国内一批美术史专家的智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是中国美术馆的一个大手笔,是对新中国60年创作的梳理,是美术界对新中国60年的热情奉献,也反映了新中国美术进步繁荣的大局面。他强调,回顾历史很重要——面向未来固然重要,但回顾历史、尊重历史、感恩历史也很重要,借助建国60周年大庆这个重要契机做这样的展览很有意义。

他指出,与中国美术馆相比,上海美术馆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只是找了一个点、一条线,而中国美术馆是全面的宏大回顾,不过他又指出,这些展览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对历史的研究、展示。

回顾历史:

艺术有其自身规律

他表示,回顾新中国美术史,首先是历史不容回避,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作简单地评判,应该历史地看。新中国的美术发展,循着时代需求走:前30年以政治的需求为特点,这是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美术的显著特点,美术作品更多的是体现党的意志、集体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后30年,尤其是近20年来,美术作品创作越来越个性化,价值观、利益取向多元化,“绝对”的标准行不通了,思想方法变了,趋于多元了。

不过他指出,新的时代有新的问题。虽然当年对大部分作品都有政治要求,但作品本身能不能感人,还是艺术本身的规律的问题。现在的美术创作那么自由、繁荣,艺术作品是不是感人还是个问题,感人的作品还是不多。回顾美术史,在欧洲许多经典作品诞生时都是出于当时的宗教与皇权的需要,但经过历史的考验,宗教、政治的因素淡化了,艺术价值却浮现出来了。

“红色经典”收藏:

不要简单地贴标签

他认为,历史地看红色经典,收藏家就可以找到历史的坐标,哪怕是同时代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哪些作品可以留下来,哪些作品会是过眼烟云。

他还指出,当代人看当代作品,好比苏东坡说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些短期因素如职务、人际关系、流行因素等等,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而经过历史的淘汰,单纯的艺术本体的东西就会显现出来。因此他强调,不管是红色经典也好,还是其它当代艺术收藏,不是贴一个标签就能解决问题的。贴标签的办法,可以骗骗外行,但对行家不起作用。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嘉德率先引燃秋拍“红色经典”烽烟
· “红色经典”的启示
· 献礼展+学术展:国家美术馆梳理“红色经典”
· 北方鼓曲高奏“红色经典”
· 王明贤评点春拍中的“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