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快乐宣言——张晓东作品展即将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21 16:13:1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旅日艺术家张晓东博士回国后首个个人作品展即将开幕,欢迎光临。

张晓东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作品展,并在日本留学期间,应邀为日本时任首相画像,成为日本艺术界备受追捧的艺术家。回国后,张晓东首次提出“可爱文化”的概念,并成为“可爱文化”的首倡者和实践者,其作品被众多实力派藏家收藏,其中乌利·希克先生也收藏了他的两件作品。其主持的“快乐公社”则被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授予“北京动漫美学基地”。

展览名称:快乐宣言——张晓东作品展

展览时间:2009年8月22日—2009年9月30日

展览地点:北京月亮河城堡快乐公社

联系电话:13801380244,89526270

联系地址:北京通州区月亮河河滨路1号月亮河城堡

联系邮箱:hedonism16@163.com

张晓东 快乐解放军 布面油画 2009年 

张晓东简历

快乐宣言——张晓东作品展

快乐文化不是对思想的放纵,而是对真理的追求;

快乐文化不是对美的肤浅感观,而是对美的极致体验;

快乐文化不是一个新兴标语,而是一种表达方式;

快乐文化不是在消解文化底蕴,而是在构建精神乐园。

    对我而言,“快乐文化”并非是常人所理解的消费文化的表征,而是人们获得了“主体意识的选择性”,在保证生存发展权的前提下,获取民主意识和思想自由解放的深层次的快乐。

“快乐”只是一种形式,“现实”才是最根本的内容。快乐文化并不是自由散漫的生活心态,而是对社会的切实的思考。在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律化的倾向,国人丧失了“主体精神的选择性”。这种抽空个人主体意识的痛苦,比对肉体的摧残更加残酷。面对如此现实,与其“无病呻吟”,不如构建一种“快乐之药”,为社会“疗伤”。快乐文化正是基于中国这样的现实考量提出来的,它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根据现实的“病情”开出不同的“处方”。

当前,快乐文化的聚焦点在金钱。但这“金钱”并不是简单的拜金主义,也不是通常意义的消费文化,而是一种革命,一种全民争取脱贫致富、谋求生存发展权的革命。 “向钱看” 、“快乐解放军” 、“快乐战争” 等系列作品,都是对生存发展权的有力呐喊。但这只是快乐文化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重在构建社会和人生的物质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培养社会民主心态,重构民主意识才是快乐文化所倡导的“主体意识的选择性”的根本所在。

快乐文化并不是自由散漫的心态,而是对社会现实的切实思考,是对不快乐的反思,也是获取思想自由解放的途径,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它是人们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极致体验,它是一种语言方式和表达方式,它是构建自己精神乐园的一种方式。

张晓东:时代的画像者

张晓东是一位对社会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家。但是,如果只看他的绘画,您很有可能会被他的绘画所迷惑,而误认为他是一位70后或者80后艺术家;如果你有机会和他面谈一次,你就会发现这位60后艺术家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时代精神有着多么精准的把握。当然,这种画面与思想的貌离神合与张晓东的求学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张晓东奔赴日本求学。如果当时张晓东留在国内,接受国内艺术氛围的熏陶,依张晓东的艺术造诣,或许今日的张晓东能比肩现今活跃于艺术界的大腕,其艺术也会带有明显的中国九十年代当代艺术的印记。但正是因为这一走,使他走出了与同代艺术家完全不同的艺术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十年,在这十年期间,身在日本的张晓东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国内艺术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身处局外的客观现实,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旁观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使他比中国当代艺术的当局者多了一个视角和一份思考:九十年代的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众多艺术流派,在九十年代都具有当时特定的历史意义,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磨灭的。但是,时至今日,如果这些艺术家还是以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的面貌出现,在过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后,这显然已经过时了。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精神的画像者,上世纪九十年代画像者是以F4或F6为代表的艺术家。但是,当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时代精神是什么?他们是否还是时代精神的画像者?这都是现在的艺术该思考的问题。当然,张晓东也不例外。当在日本声名鹊起后,他回到了中国。这样,他既成为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历者,同时又是带有独特旁观角度的见证者。集亲历者和见证者于一身的张晓东,对中国新世纪的时代精神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且也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中国新世纪的画像者,我们可以从他的新作中管窥出他对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把握。

在张晓东的新作“大款猫系列”中,他明确提出了“向钱看”这个在中国颇为现实而又敏感的主题。说起“向钱看”,多数人会把它和拜金主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张晓东的画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向钱看”,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含义。张晓东一直在用发展的历史眼光看社会的变迁,在他提出这个主题前,他也很清楚这个主题的敏感性。但是,张晓东把“向钱看”这个主题放在了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从而使这个主题脱离了“拜金主义”的低级含义,而成为一个蕴含着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新语汇”。

以“向钱看”为主题的“大款猫系列”与张晓东之前的“中国美食系列”相比,更具有现实性,虽然两个系列的表现手法都比较卡通,但是从作品做蕴含的思想来看,这两个系列都是紧紧扣着现实主义的,其中“大款猫系列”更甚。毋庸置疑,中国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基本达到第一物质的需求线了,进而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温饱,也就是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无论是在实现第一物质需求的道路上,还是在追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上,在中国确实呈现出一派全民浩浩荡荡“向钱看”的壮观景象。但这种景象,联想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这并非是简单的拜金主义,而是中国人民在全力争取全民脱贫致富的生存发展权。过去的中国人民在各种体制的约束下,是不允许独立地生存发展的,或者说不能有“自留地”。而现在的中国人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合法的设计和追求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而这种生存发展境况的改变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向钱看”。而这层含义也正是张晓东力求在绘画中想体现出来的。在张晓东的眼中,“向钱看”更像是一种革命,一种全民争取脱贫致富的生存发展权的革命,这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张晓东新作“大款猫”系列中有一些象征性的符号,比如做饭的勺子,则象征着民生的需求。拳击手套则是随着主题的深化,后加入到这个系列作品中的符号,它是全民奋斗的象征。因为在张晓东的作品中,“大款”并非指传统意义上掌握财富的有钱人,而是指那些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合法获取生存发展权的中国人。熊猫和中式服装则是中国的象征。而“大款猫”这个名字的由来也颇有意思,一个是由“大熊猫”引出的文字游戏。另一个则是深思熟虑和机缘巧合的结果。“向钱看”的主题最好还是通过钱币符号来体现更为直接,张晓东也一直在找能与中国形象结合起来的钱币符号。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东在中国古钱币上加上两个耳朵,便成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大使——熊猫。同时,张晓东在创作的过程中,在作品的制作形式和表现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创造性突破。一直从事绘画的张晓东,在创作“大款猫系列”的过程中,把装置与绘画结合在一起,美其名曰“装置绘画”。现在,“大款猫系列”基本上还都是在画面上呈现三维的空间。在不久的将来,张晓东绘画作品的装置性将更钱,那时将不仅是平面上的三维呈现,而是将多幅三维绘画中特定的空间中重新组合,配上生效,真正实现绘画的装置性和装置的绘画性。

张晓东 向钱看 布面油画 2009年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