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国画) 刘西洁
李孝萱
“写意人物写生”不是“水墨人物写生”。“水墨”二字的确通俗易懂,也体现了战术策略,如同油画的提法一样,让地球上的人都能接受,都能参与,依次扩大中国画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把“写意”更名为“水墨”更像一个思想的花招。本来对于如何称谓我并无兴趣,只是一涉及到“写意人物画”的问题,“水墨”二字立刻显得含混。最清楚的理解不外是水加墨等于材料,“写意”的精义很难扯进去,中国写意画的诸多重要内涵也就附之阙如。我想单称“水墨画”,就是如何变个方法,如何熟悉材料的事,而称“写意画”就必先考虑笔意和心意的结合,自然也就超出了方法以外。换言之,如果仅在“水墨”二字上做文章,于用笔、于畅意等等,恐怕就无多大关系,套上它可,不套何不可。余地一大,漏洞就多,钻空子自然更容易。于是认定,如果谈写意人物画,势必要堵住“水墨”这个漏洞,这就是我想用“写意”代替“水墨”的真正用意。
以上所说,用意是想辨清写意或意笔人物画这一概念,因为概念不清楚,就等于失掉了尺度,就容易郢书燕说,或者看朱成碧。比如市面上流行的诸多画集、画刊,包括不少知名画家的作品,就画本身来说真的不错,有一定效果。但普遍讲来,手法大都脱不开以一个人为轮廓,先用毛笔勾出外轮廓的形,线的感觉和铅笔与钢笔所勾并无两样,不需要节奏,也不需要用笔上的讲究,然后就在轮廓内按素描明暗法分出阴阳,或皴、或擦、或泼墨,以此来捏造一种效果,这类画倒是名副其实的“水墨画”。我以为它与真正意义上的写意人物画毫不相干,“写意”二字,“写”即是书写性,源自书法用笔;“意”即是抒发胸臆,有感而发。也就是说,只有笔意与心意结合起来,二者共理相贯,一气呵成,那才叫写意画。
弄清这一点,就可以谈意笔人物写生了。写生势必要与人物(模特)相对应,这就存在着一定的描摹性,稍不留意,就容易陷在描摹中拔不出来,画面就会呆板、僵死,人物无生机、笔墨无生趣。要克服它,不丢弃最重要的感受,唯一的办法就是随机应变,大胆地夸张、取舍,或者主观地处理虚实。在客观对象的辅助下强调心象的感觉,使二者相互吻合,就能够做到虚实相生。它在手段上的充实与否一定得依靠“取与舍”来解决,像追记的东西,在眼前消失得比较迅速,就要懂得怎样去“取”,而在眼前停顿的时间比较充足,就要懂得怎样去“舍”。所谓“逸笔草草”“删繁就简”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