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谈院际互动和人才培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26 09:51:19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这么多年来,画院之间几乎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这只会助长画院的山头意识。闭门造车和开门办院相比,显然后者更利于个人的创作和交流。浙江画院今年计划请北京、上海等各大画院的画家来杭州看一看,给浙江画院的创作提建议、出点子。现在交通和信息交流如此发达,不妨借鉴大学的“访问学者制”,不同地方的画院画家可到外地访问学习两三年。就好像足球俱乐部一样,可以互相转会,转会三五年后,创作不可能不受影响和提高。

  浙江画院去年举办的“陆俨少艺术展”今年将移师广东画院举办,我们认为,好的作品资源就应该大家共享,互相切磋交流。其实不少学术机构、个人非常希望到外地办画展,但是苦于没有机构邀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画坛一向以中国画老大自居,因为从南宋开始,浙江画派就开始焕发异彩。2006年,我们曾和广东画院举办对等的交流展览,然后双方将所有的画师请到当地采风。到了广东后不少人才意识到,不能对岭南的笔墨不屑一顾,不能用老眼光看岭南画派的作品,而是要发现对方的优势,看到自己的缺失。广东这几年不得了,年轻人有想法,对笔墨的领悟大有长进。展览同时会留下一些出版物,这都是以后可用的资料。

  画家到异地交流 ,可能会存在外地不买账的现象,有的画家地域性名气很响,到另一个山头大家不见得认你,但是这不用担心。画家之间就应该互相PK,正因为如此,到外地办展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画家怕露丑,怕跌面子,自然会抖擞起精神,认真创作出好作品,拿出来展览。

  在创作队伍方面,浙江画院注重梯队建设。梯队建设主要是合理配比老中青画家的年龄结构,1984年建院时进来的第一代老先生已经六七十岁了,而且再引进“大树”——功成名就的画家的方案难以实施,所以现在将精力放在了培养中青年两代画家。具体操作上是一个画种三四个人,年龄上10年左右分一个档次,这样一拨又一拨地接上班,将文化有序地传承下去。

  现在画院引进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不少人才漂在江湖上,应该把它们纳入到官方的人才队伍。浙江画院出于梯队建设的考虑,招聘时对年龄有要求,学历则不太讲究,大专以上就可以。我的感受是画画不是学历越高越出彩。去年看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展览,我发现本科生画得比研究生好,后来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画得好的学生往往外语不好,考不上研究生。

  绘画的教学培养模式和现有的培养体系有冲突。尤其是中国画教学,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养方式优点更多。绘画不是大师级的老师讲一次大课学生就能明白掌握。除了学养之外,有很多技巧的问题需要老师学生多沟通。

  这几年中国画学术上观念变化快,有的毕业生想走捷径不学传统,有的为追求个性发展,喜欢画卡通、调侃、涂鸦的形式。但是中国画的基本价值观、基本规则,不是这种反潮流的做法就能抹灭。

  我们选人才的时候,要看个性张扬之下,你的基础怎么样?中国画有清晰的文脉,一看作品,就知道这个人对整个体系用了多少功夫,把握了多少。既然画院是国家养,我们必须坚持基本要求,虽然允许在基本功扎实的前提下发挥个性特长,但反对从学习一开始就偏食, 长期营养不良。创作基本功的必由之路不走,会造成创作无骨架,发展难以长久。

  现在整个美术圈被经济弄得晕头转向,年轻人的价值观被彻底洗牌。我们这一拨当初选择当画家的时候从来没想到要发财,再穷也想画画。现在美院的年轻人非常奇怪,一心想着卖画,掉进了钱眼里,画画若是为了发财,没法成为好画家。这种价值观如果不端正,会毁掉好几代。年轻人路走偏了,可以适当地去点拨。年轻人要懂得储蓄,零存整取,到一定的年份后回报很大,这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画家应把心思放在画好画上,学术上没有野心的人不要呆在画院。


浙江画院承办的“陆俨少艺术展”今年4月将在广东画院举办,实现画院间的资源共享,切磋交流。此为陆俨少的《渔翁夜宿西岩图》。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胡念祖山水画首次在京展出
· 《雪域圣地情》画册首发
· 史振峰画集回眸艺术人生
· 2009成都双年展命题作画
· 太原发现明代寺观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