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与诗歌文学一样属于精神产品。精神产品崇尚一个人的特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性,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个性,个人的个性又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无个性特征的作品只能属于商品性的作品,很难进入传之后世的艺术品之列。绘画寓有诗趣,诗意又会影响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大文学家、诗人、画家苏东坡品味王维的句子。苏东坡能品出王维的画有诗味,也由于苏东坡见识高,能体味到诗意,而王维确实是位大画家、大诗人,确实有用诗的情意在作画,因此所画的画耐人寻味,能提高人们一个档次,引来美感上的享受。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此话用于中国传统绘画上的确精辟。情语即是东方文化的根本亦即绘画的出发点。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从他的整个作品来看必定反映出他的人格理想,有人格理想的人必定有读书做人的抱负,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反映出他的人生向往;王禹偁的《黄岗竹楼记》也反映他以竹楼作记而表现对世态的感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欧阳修的《秋声赋》写秋声而发于自己的感慨,以虫声唧唧变成从声音上发挥出事物的盛衰感;刘基的《卖柑者言》从一个卖柑者对话中力揭时弊,讽于当世;徐渭诗文崛起,一扫当时芜秽之习,并在绘画上创造出大写意画风传之后世,他作的诗题于画上如《题葡萄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与他身世是一致的;郑板桥是个诗书画全才,他的修养不在于会做诗而已,而是以诗言志表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叶一枝总关情。”“郑所南、陈师古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掇,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又曰“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以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苏东坡居士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以其余闲作枯木竹石,不害也。”如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诗画多矣。倪云林诗“汀烟冉冉覆湖波,六月凉生浅翠蛾,独爱窗前蕉叶大,绿罗高扇受风多。”就诗论诗也可算上乘的,其中从容恬淡之气与云林之画甚相切合。再举“红杏枝头春意闹”来说,后人评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用“春意好”、“春意多”等都不及“闹”字生动而富春意。诸乐三先生说作画前最好有诗意,当然不一定要先写成诗句,但要有诗意,然后生发画意,这样才能有意境。若先画再按画作诗,很多情况下会使人感到勉强凑凑的。吴昌硕的画参金石气较多,齐白石的画生活气较浓。吴昌硕以金石家的眼光在捕捉客观印象,齐白石则以直观去感受生活。故吴昌硕得到朴茂,齐白石得到的是鲜活,画面题句亦各如其画。潘天寿先生说李白诗有“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此时的梅花不能画成盛开的,因为主人只闻道春已来临,但只闻而未见,于是走访寒梅以求证实,故从物候来讲画上梅花只能冲寒待放的几朵。题于花鸟画上是不行的,鸟是不会走访消息的。吴茀之先生曾对贺天健所画的一幅盛开的菖兰花很称赞题有诗人曾几的诗句“梅子黄时日日晴”,这是凌空的题法,因为诗句的要点在节候物征,菖兰花开时亦正是梅子成熟时节,以花开之盛来示意“日日晴”。如“断桥无覆板,卧柳自生枝”是无人之境中有情意自生之趣。当诗与画的艺术水平愈高,他所激发的感情思想也就愈深,这就是在有限的画面上去追求无限的意境。从花鸟画的角度来说,它的寄物寓意比之故事性人物画来说要曲折隐晦得多,然而一张真正的绘画是无法掩饰一个作者的艺术观点与审美情趣的。中国花鸟画史上称“徐熙野逸,黄筌富贵”,因为黄筌是宫廷画家,徐熙是江南布衣,身世不同见闻不一样,追求的情趣也就两样。所以诗画皆出于本性,本性出于自然的流露亦即从属修养的体现,故一个画家欲将画迹传之后世,必需考虑一个人的人格修养与人格理想,缺少人格理想、人文修养的作者其作品必难传至久远。
“入俗难医”是中西绘画的通则
中国画讲格调,忌庸俗。格调是在画与画之间相比较而存在,在比较优劣中求发展。然而各人的评论又有着不同的标准,有雅赏、俗赏、雅俗共赏之分,好多争论因存在不同的标准而评判各异,当然评判中不可能将庸俗之作混为高雅的作品。绘画的雅俗问题很复杂,吴茀之先生在我拜师之初就提醒我学画要分清雅俗,入俗难医。当我临摹虚谷的画时,老师劝我这是“道旁苦李、为人所弃”,使我明白,此是不入时习,太苦的道路不好走。潘天寿先生教我避开“习气”,学习大家都在画的、风行的一派容易染上时习之气,这种习气套路最明显的是飞机场里卖的大牡丹那一套。对比色显得刚健一些,复色比较和善。所以看画要作比较分析,只有自己欣赏水平提高了就能沿着正道走。俗气之外尚有小气局,小气的画有指用笔用墨方面,也有指构图、意境等方面的,不舒畅、缺乏精神,气局不好,色彩搭配不美等,吴昌硕先生说:“色难、事父母亦色难。”吴茀之先生说不要说配色难,却不知道只用水墨也有俗不可耐的,弄不好还兼有火气呐。这个火气、俗气是运色和鉴赏水平不高之故。情意反映作者的感情,情志大反映在画面上气局舒畅亦见大气,情志小就狭窄一些;也有反映深刻,也有反映浅显一点,浅显深刻都可以,只是不要局促不安就好,当然画家的诗意也有大气局小气局之分,小气局刻画得仔细入微能动人深思的也是好作品。当然大家大手笔,小家小手笔,大家大风格,小家小风格这是无法勉强的。
雅俗的辨别,我在学习西洋画时老师较少讲解,1949年前只知道像上海先施公司陈列出售的、画得“惟妙惟肖”的画是低档的商品画,真正的绘画是不能放在其中的。“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有些是赶时间绘制的无法去探讨了,但发展到“红光亮”的表现手法,就是低下的表现手法了。现在有种“行为艺术”,那是无法解说的艺术了,因为一个人的活动、静止过程都是艺术,那还有什么不是艺术呢?在学中国画时老先生很强调对雅俗的辨别,认为学画入门需要辨别雅俗,陆抑非先生说做学生“吃第一口奶”很重要。第一口奶吃的是真正的牛奶、好牛奶,那么这个人就会健康成长。若一开始学画跟的老师格调低的,那就很容易染上格调低的习气,久而久之这个习气就很难改过来,所以老师说第一口奶很重要。我在读书学习时强调“为人民服务”,当时认为为大多数人服务就是走雅俗共赏之路,这个观念一经确立就一直走下去了。雅俗的问题是个原则问题,它是一个人学习、评判思考的纲领,所以自己在学习中尽量找名画来研究,用优秀的画来临摹,唯恐走入歧途。但是雅俗观念一经确立就会产生排他性,与自己风格相近的就易接受,与自己风格相对立的就易排斥,这种排他性影响深远。它有对的一面,展示自己的信心,错的一面就是缺乏吸收别人优秀之处。我们说“三人同行必有吾师”这是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肤浅地引入西洋画元素来改造中国画的时风日渐泛滥,经济杠杆又在挑逗,也有迫于生活的,难呀!一个画家要在这种旋涡中渡到彼岸不容易,我们应该认清路程,拿出吃苦的决心才行。
以上是个草稿式的体会,希望同道们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