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其实就是乡愁——《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书评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2-13 15:33:26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文/柳已青

  假如你是“吴兴八俊”之一,生活在南宋末年,被视为胡人的蒙古人一统江山,你是选择隐逸山野,拒绝元朝的召唤,还是顺应时代潮流出仕,意欲大展宏图?不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场景,很难感同身受。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赵孟頫,这位宋代王孙,曾特意逃避,最后还是选择了出仕元朝,虽然并非出于自愿。1286年,程钜夫奉元世祖之命,赴江南网罗人才,赵孟頫奉诏赴北京。也在同一年他与管道昇结婚。这是赵孟頫的人生转折点,这个选择成就了他,也为他带来时人的讥讽和后人的非议。美术史家李铸晋在《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一书中,探讨了赵孟頫的家世、师承、仕元的心境。赵孟頫后半生走上仕途,连续受到元世祖等几位皇帝的赏识,最后官至一品,非常成功。李铸晋认为,对于赵孟頫个人而言,这是个正确的选择。正是这样的选择,赵孟頫成为元代书画集大成者,远接唐宋,下启元明清。为赵孟頫的画艺做继往开来的定位,使赵孟頫在艺术史上重新闪光,大概就是李铸晋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赵孟頫的好友钱选选择了隐逸,仿佛是赵孟頫的另一种人生。赵孟頫表面上是成功的,但内心非常痛苦,他有“误落尘罔中,四度京华春”之句,他的夫人管道昇词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赵孟頫痛苦的根源,显然在时人看来是名节之丧。赵孟頫擅画墨竹,明代张白斋在其墨竹画题曰:“先生画竹满人间,画竹争如画节难。狼藉一枝湖水上,与人堪作钓鱼竿。”赵孟頫虽做元朝的官,但他对宋朝遗老以及隐逸之士,非常尊重。隐逸山野之士,对赵孟頫也没有太多排斥,仍然交游,不时雅集。

  不走进赵孟頫的内心世界,难以了解其艺术特色和成就。《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山东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鹊山位于黄河以北,山体浑圆;华不注山位于黄河以南,山体尖耸。画中,赵孟頫将两座山分置于画面的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被画界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鹊华秋色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流露出中国传统文人的趣味。

  《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讲述了这幅名画诞生的经过,但更多的是在艺术上考察这幅画的成就。我读此书,更看重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境界,以及遗民心态怎样影响诗歌和艺术。赵孟頫在济南做官多年,然而,《鹊华秋色图》并不是在山东画的,而是在他的家乡浙江画就的。这幅画是解好友周密乡思之渴。鹊华浓郁的秋色,其实是乡愁。在动荡的时代里,中国文人的理想和归宿就是归隐田园,从陶渊明到赵孟頫,这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中国的历史。

  每一次的政权交替或制度迭更都会产生一大批前朝的遗老遗少。例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金圣叹、王夫之、黄宗羲,清末民初的王国维、辜鸿铭、林纾、刘师培。遗民是“孤臣孽子之忠”,重名节、不与新朝合作是遗民的选择。遗民心态是怎样影响中国的诗歌和书画,从赵孟頫而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的链条。

  元末四大家之一的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元末隐于杭州黄鹤山,明初曾在山东任知州,后受胡惟庸案牵连入狱,死于狱中。明末钱谦益降清,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如果说,王蒙和钱谦益是出仕不成功的赵孟頫,那么,“八大山人”朱耷则是不合作的、隐逸的赵孟頫。正如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所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痛苦宣泄成就了诗歌与艺术,基于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患难,遗民的孤愤、忧时、决绝,将艺术推向顶峰。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