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缺乏的图像——“格差”当代艺术的双重视角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8-25 10:39:55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陈卫闽《回家5》 布面油画 180×150cm 2007


  从眼睛睁开的刹那,视觉在光的应允下获得了认可,并开始习得观看之道。然而眼球何以在艺术家的眼眶里所应照的世界异于画布上手的各种形迹?艺术家依据什么描绘了客观自然?艺术何以能成为艺术呢?如果我们简单的用艺术家的视觉异于常人,艺术家的眼睛经过训练,艺术家拥有卓越的技术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未免太过匆忙。我们且放慢脚步,从观看思起。何为看?看意味着什么?看乃是用视线接触外界,接触便意味着距离;因此看乃是对距离的默认。那么观又有何指?观意指情且拥有态,观同时伴随着倾斜,倾斜的前提乃是感动;因此观是感动的静默。艺术家在感动的静默中等待绘画所期待的色彩,绘画从自身回应世界缺乏的图像。眼睛让绘画把世界缺乏的图像变成可见者,无论具象或抽象,艺术家都是发现并揭示可见性之谜而非不可见性。沿着这样的道路我们慢慢走啊!观看此次展览的艺术家的作品。

  初看李新建的绘画是亲切而感动的。亲切的是他扎实的学院派功底让人回想起这种娴熟的技巧所带来的视觉愉悦;感动的是这种象征式的色彩所显现的并不是个人式的梦,而是真切的对青春成长的共鸣。他的作品《大章鱼》虽然描绘的自己的长子,然而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故事,而是所有人的。这件作品显示了作者对青春和性的关注,心怀梦想的赤膊少年满脸甜蜜的笑容,步伐坚定,心怀喜悦的向码头奔来,背后潜在的危险似乎淡化在这少年的心头。这让笔者想起了蒙克《青春期》中的少女对性既渴望而又惊惧的面孔。蓝色梦的海洋预示的不可知的未来,栈道的彼岸通向何方,少年喜悦而来是否会忧伤而去。旁边潜伏的章鱼就像少年身后柔软的女性一样,伪装且暗藏危机。也许女孩柔软的触须会吸附无知少年的痴情也会刺痛少年的心。这略带忧伤的画面既是作者早年从理想主义的西藏出走留在心间的那一丝怀念的情愫,又是此时对长子青春成长的不安。这情至深至切!

  罗发辉的绘画是声音不能到达的地方,尽管他画面中多是漂浮的物体,你却很难感觉到速度的存在。他的绘画试图强化伤痛带来的美和安全的感受。这种近乎哲人的敏感在他去彩的画面上表现得淋漓精致。我一直都不以为罗发辉的绘画是应和了花在生物学上的意义,或者花作为性的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学和绘画上的努力。他曾经写到:“我最难忘的并非城市的美好回忆,而是它够深刻,就像纹身,会觉得痛,但这种痛本身让人难忘,甚至还会因为皮肤拥有了记号而感觉实在。”他的绘画是心灵的触须在抽空的身体内,沿着身体的内壁舔舐肌肤没有修复的伤口,有一丝疼痛但却美好。他对外部世界的触摸和触觉式的体验方式对自身记忆的回应;闭目自省的在记忆的层面上对伤痛怀念。尽管他的绘画有浩渺的空间,有运动的肢体,然而却寂寂无声。

  杨述的作品往往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抽象,然而笔者并不苟同。在笔者看来,杨述是精神无家可归的浪子迷失在归家的途中,他并不企图找到一条正确的归家的路。他作品中狂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并不是对精神无家可归撕心裂肺的呐喊,也不是拒绝归家盲目的凯歌。他作品中所透露的自动的形状是洋洋自得的自我在梦境中漂浮的陶醉,他的画是精神的自我循环,是安静平和的。他书写的词语正从潜在的意图道说作者所经历的思想之路。其作品《无题2008 25 号》中的词语fuck animals,display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整幅作品一切不辨之形的原态。fuck animals显现出呓语之人原始本能对身体的过度消耗,身体快感上的自我陶醉。这种自信的陶醉使得他从窥淫癖的角色向暴露癖转变,这种转变可以在display上得到印证。在画面上方左右两角留下的看似无关的词语,无法掩盖本质上的逻辑必然。在绘画过程中这种消耗需要作者迅速移动的手迹,所带动的身体的姿势和呼吸,来呼应由这个词语所引起的幻想,而这一切又是在窥视中完成的。即是绘画的活动在被观看中进行,且在表演中完成,作者的绘画活动的两面性成为一个必然结果,是手势,机能,呼吸完成行动的结果。在完成之后进行自我填补,进入下一次循环。他试图强化图形词语的距离对意图的掩盖,然而道路必然存在于通向意图之路,在掩盖的时候却落下了一大堆证据。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马轲个展开幕现场
· [专稿]《北京798:中国变革中的艺术、建筑与社会》新书发布会现场
· [专稿] 闪视--“无学术,不展览”
· [专稿] 这是亚洲?
· [专稿] 赵波个展-“与流行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