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分裂与融合"在万达影城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11-21 20:31:5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名称:分裂与融合

策展人:王聪丛

参展艺术家:黄荣嵘、吕松、孙晗、韦威、张一凡、赵楷、周俊辉

开幕酒会:12月9号下午7点

展览时间:12月9号到1月15日

地址:北京朝阳区建国路93号万达广场B座三层万达影视城

 



 连体阴   油画 韦威

 
磨   video 孙晗
 
为爱发疯的奥尔兰多的故事 3   油画 吕松




 

分裂与融合-----一场大众文化和精英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对话    

                                  王聪丛

    当代艺术的叙事空间,被置于特定画廊、博物馆的艺术机构之中,暗示着一种文化权威,并在这样特定的空间中,来展示它精英艺术的身份。而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境遇在中国大陆,尤其是90年代,被学者引证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的理论,遭到批判。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对极左文化专制主义时期是没有任何记忆的,他们浸润的是恰是90年代中国迅速的商业化环境,这时大众文化,尤其是电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作为消费对象进入我们的生活领域,逐步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艺术家,在观看电影时候是接受大众文化的一个分子,电影也是被当作一种视觉方式被接受的,同时在做自己作品时,他又充当了精英文化中视觉制造者的角色。这两个分裂的文化形态,在80后的艺术家身上,又将体现怎样的状态?

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美学家阿多诺,站在一个维护精英艺术的立场,强调艺术自律,斥责大众艺术不过文化工业,对大众进行欺骗的启蒙“艺术作品必须通过与被诅咒的现实的差异,体现一种否定的立场,只有这样,存在可能回到它原来的位置,即它自身本来的位置”。但是,艺术家不可能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生分裂。作品也不是一个自身封闭的场,它可以将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渗透其中。这次展览中,80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经历的真实,使他们选择肯定大众文化的立场出现。在自己的文化语境中,借助了大众文化中电影的一些手法,用自己的形式语言将审美活动架构起这在这种真实的世界。

吕松《为爱发疯的奥尔兰多》对电影画面的反刍,通过油画的语言,拼贴手法的运用,来探讨现代人迷惑的道德准则。周俊辉《无间道》则直接把电影当成一种视觉符号,用静止的丙烯画的和连续的镜头对比来思考香港暧昧的身份。

黄荣嵘《在别处》用video的方式,融合的画面来展现现代人精神和肉体的对抗和分裂。韦威油画《连体阴》灵感来源于电影,却不同于电影连续的叙事方式,他只能用一个画面来定格人在自己同一个“连体”中,精神与精神的分裂。

孙晗和张一凡是这次展览中的两个女性艺术家,她们都用了video形式,作品最初的载体都和纸有关。孙晗《磨》在这张代表脆弱自我的纸上,展现了自我与现实的对抗、自我与自我的分裂,而张一凡《那些花儿》在一张纸上,“存在的故事都将逝去”中,展示友谊的世界里自我与他人的融合。

赵楷将电影元素直接融入衣服的媒介,是自我拒绝从大众文化分裂的身份表征,但在融合之中,却用独一无二来的特点展示他精英式的态度。

他们都是80后的艺术家,他们都在经历着大众文化的现实世界,我们看到大众文化的渗透进他们作品中的痕迹,没有阿多诺坚定要“艺术对于社会是社会的反题”“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灭亡”的对抗、分裂式的话语,他们借用真实的世界,在大众文化接受者的身份和精英艺术制造者的身份之间,来展示他们艺术的活力,让我们在大众和精英分裂的幻想中,看到二者暧昧却真实的融合。

这种融合,在当代艺术空间的表现中,也不应是大众和精英二元分裂式的,而应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殊位置。

我们反思一下这两种艺术的分裂空间。精英艺术受到“起作用的”的体制的决定性影响。这种体制,当代是发生在画廊、博物馆空间中,赋予精英艺术以光晕,这种光晕和距离感、膜拜价值、独一无二性及本真性相粘连,在这个被大众仰望的艺术空间中,作品是作为与生活实践分裂的语境被接受的。而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则是发生在电影院里。在观众无法打断的电影的连续叙事方式中进行。这里大众被定义在统计票房的数字中,成为文化工业中机械的分子。在这两种空间中,大众的身份是被压制和分裂的。

这次展览,我们把它设在电影院狭长的咖啡馆中,企图在两者间达到某种调和。电影院是大众艺术一个重要的发生地。而咖啡馆,在历史沿革中,让人完成一种对于精英艺术身份的想象。如,18世纪英国伦敦社会中的咖啡店,成了艺术和文学批评的中心。现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后面,位于曼哈顿中区的咖啡馆,是著名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处。而这次展览咖啡馆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北京的建国路,都市中聚集精英阶层的空间结构里。在“电影院的咖啡馆”这样一个特殊的结合方式中,首先,它使这些受到大众文化渗透的艺术作品找到它最原始语境。其次,观众能在这样的空间中,完成对被大众或精英文化所分裂的自在身份的认同。和作品之间,找到一种共同的“感觉结构”,完成和艺术家创作之间的“互文”。最后,通过这样一个空间,企图回归现代被我们称之为画廊或博物馆 “Gallery” 的本义----希腊时期用于陈列艺术品的长廊,在这个长廊里,艺术家、艺术品、观众之间,都在发生彼此的和内部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一个空间,是“一种用于交流信息和观点的网络”,才拥有公共空间的真正意义。这个展览安置其中,展示出分裂与融合的真实状态。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