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纪念国画大师李可染诞辰100周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3-26 14:09:57 | 文章来源: 世艺网

    翰墨丹青寄情思

    李可染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日前举行 

    3月22日下午,北京商报社三楼会议厅书画家云集,来自大江南北的书画界人士济济一堂,共同纪念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由北京燕博都画廊总经理王海平主持。这是北京商报《中国书画名人堂》继“翰墨迎春”之后的又一次书画盛会。

    李可染是我国著名画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可染先生曾说,中国向来把江山作为祖国的象征,在画中描绘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其主要思想在于歌颂祖国、美化祖国,把热爱祖国的感情感染给广大人民。他常年深入生活,写生于大江南北,完成了数百幅山水画写生。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个性的新山水画,实现了毕生“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夙愿,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升华和发展,被人们誉为现代新山水画的一代宗师。

    出席座谈会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可染学生周志龙回忆说,可染先生是苦学派,他的山水画即是苦学精神与执著追求的结晶,凝聚了画家对时代与自然景观的认真思考和深刻感受。谈到对新一代画家的期许,周志龙语重心长,“中国画需耐得住寂寞,不跟风潮,不跟市场,厚积而薄发,假以时日方能磨炼成大功力、大智慧”。周志龙表示,市场效应却使得原本该静心的国画界也失于浮躁,在这样的浪潮中,始终该明确的是文化艺术对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向心力,更是动力源,文化艺术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素质,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染先生的作品固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他甘于“苦学”,精于创作专研的人格魅力更加值得青年一代秉承发扬。

    回忆起李可染先生,北京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著名画家刘学思最鲜明的印象便是记忆中的“大黑山”。“可染先生的黑山,黑得层次鲜明,黑得玲珑剔透,高深的技巧则来自坚实的生活基础,来自真实情感。”远道而来的辽宁画家董雪峰先生表示,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导致画者潜心于写生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写生是惟一能带来鲜活的真实感受”。执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的青年画家刘学惟先生,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生活是基础,自然是源泉,我辈怀念可染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卓越的画作,画作动人,画作之外的精神更动人。”从可染先生的家乡徐州专程赶来的工笔花鸟画家王广明如数家珍般地将与可染先生的交往娓娓道来,并为在场嘉宾展示可染先生曾亲笔为其修改的画作,言谈之间对大师的景仰,对故友的怀念,让年逾半百的老人感慨万千。

    会后,参会的画家纷纷挥毫泼墨,创作书画作品十余幅,把对可染先生的怀念,对国画艺术的挚爱诉诸笔端。 

    特别访问

    刚刚自报了家门,交代了采访缘由,就被可染先生的夫人、85岁高龄的邹佩珠先生笑着婉拒,“纪念李可染,还是听听别人怎么说吧,我是他的家人,不好多做评论。”可听记者提到这次商报的纪念座谈会,听到与会者中有那么多熟悉的名字,先生不断地询问,激动得像个孩子,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大黑山”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把国画艺术推向前进 

    谈起“大黑山”,邹佩珠感慨万千。谁都没想到,绘画技巧的转变竟然成了造反派口中的“黑画家”,说李可染的作品是“黑画”,是“黑山黑水”,显然这是对李可染的误读。邹佩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画家不能脱离于他所处的时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画家有不同的想法。新中国一成立,传统中国画中古人做画的感觉,显然已经与当时欣欣向荣、人人斗志昂扬的劲头大相径庭。

    “想想看,那些没有烟火气的小情调怎么能充分表达当时人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浓烈的情感当然要浓墨重彩地表达,这就需要把传统的中国画再往前移一步,把传统的中国画和时代接轨,和现实生活接轨,这就是李可染革新国画的起因。”

    据邹佩珠介绍,因为过去的表现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所以他要自己创作新的表现方法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他的“黑”,不是为黑而“黑”,“黑”的宗旨是为了“亮”,为了更强烈,更鲜明地反映那个时代。“所以他是不会变的,他还要照样画下去。他用尽毕生精力都是想把中国画再往前推进一步,‘黑画’只是开始。”

    在1954年,绘画界产生了一种错误思潮,有些人认为中国画的表现力不如油画。“这话可是非同小可,那就是说我们的画不如人家的,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邹佩珠表示。据邹佩珠介绍,李可染当时很不以为然。西方的绘画、雕刻他早有深入的研究,他常告诫学生们的一句话就是,每个绘画者都要读透两本书,一本叫“传统”,不仅仅是本国的传统,还要研究外国的传统,另一本则叫做“自然”。只有读透了“传统”,才知道我们有什么该发扬,有什么该改进,只有读透了“自然”,才能获得最真实、最鲜活的感受,对“传统”的了解,给了他改变的方向;对“自然”的体会,给了他改变的方法。

    1956年、1957年、1959年,李可染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在大自然进行写生,别人说他是把课堂搬进了大自然,可这个“搬”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邹佩珠回忆到,“记得有一次,他们跑了大半个中国,晚上都是住骡马店,住澡堂子,住茶馆,等说书的人走了,就睡在桌子上。到雁荡山的时候,正是酷暑,他们日行90多里路。步行,那可不是游山玩水,没水解渴,只能闻闻路边池塘里的水汽,条件十分艰苦。他要求自己要这样做,为的还是那句话——把国画艺术再推进一步。” 

    追忆李可染 

    创作式写生,开创山水画新生面 

    可染先生自称是“困而知之”,是“苦学派”。他的堂号是“师牛堂”,自喻为辛勤耕耘的老黄牛。可染先生终其一生,都贯彻着这种精神,终于成就了他博大、深沉、浑厚的中国画艺术的丰碑。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提到山水画,无论其审美趣味有何不同,大家都会承认,就其艺术成就和影响而言,可染先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无人能出其右。

    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中西融汇是其主流。美术院校的建立,为此潮流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当时的有识之士,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对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做了一番再认识的功夫。可染先生正是其中开掘最深,成就最卓著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式写生”,更是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生面,是他对中国画发展的巨大贡献之一。他在其创作与教育两个领域,影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文化艺术对于提升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杜甫的诗句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李可染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大量的优秀作品,还有他丰富的艺术论述,以及他对待生活和艺术的精神,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品位,对于民族新文化的构建,都将产生相当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努力学习,认真总结。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山水画家  周志龙    

    传承创新,自成一派 

    我在上世纪50年代末师从李可染先生,1959年的时候可染先生曾带着我们到颐和园写生,可染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白天跟我们一起作画,晚上观摩讲解,用他对中国画传统的深刻领悟,向学生们阐释齐白石先生的绘画艺术。中国画讲究笔墨,更讲究意境,通过画面传达绘画者的思想、情绪。他是卓越的艺术家,更是了不起的教育家。可染先生的自成一派的绘画技法不仅局限于山水画的创作,他对我后来从事的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可染先生把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从久远的明清时代向现代拉进了一大步。他讲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为的是“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为的是表达切合时代的情感。我创作的《生生不已》和《叶落归根》等许多作品就是在可染先生的指引下,通过刻画花木的生长来表现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断进取的品格。可染先生坚持自然界生命的再现和人间情感的挥洒融为一体,与传统的国画有了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他为中国画的创作开辟出了一条新路,是值得当代画家传承的。 

    ——作者为中央美院教授、工笔花鸟画家  金鸿钧 

    追随李可染精神,为祖国河山立传 

    李可染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的精神。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种关于“中国画走到尽头”的声音。然而,当时李可染先生身体力行地对中国山水画进行积极改进。他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个性的新山水画,实现了毕生“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夙愿,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升华和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因此,他在学术上的创新和追求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另外,李可染先生倡导把写生与创作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具有积极影响的。他推广的这套美术教学体系,很多高等院校包括中央美院山水画室至今还在沿用,而且卓有成效。这也是李先生在美术教育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

    李可染先生坚持中国文化传统是值得现代人效仿,尤其在目前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显得更有意义。现在的艺术家能做的,就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延续李可染先生的精神,创作出反映社会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富有时代感的作品。 

    ——作者为刘炳森之子、青年画家  刘学惟 

    李可染其人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

    “九一八”事变后,李可染先生激昂、忘我地投身于抗战宣传画创作活动,直到1942年前后,才重新开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1943年他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潜心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他晚年自创“密林烟树法”,使墨体块、强逆光的山水骤然改观。茂林、夕阳、瀑布、飞鸟、归鸦,自然万象悠然于一片葱茏烟云之中,“澄怀观道,大道圆通,一体运化,万籁奏鸣”,正是李可染大师终其一生求索的真境界。

    在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他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已远远越出国画艺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可染先生的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出版有《李可染画集》、《李可染山水写生画集》等,著有《李可染画论》。

    1989年12月5日,这位在中国画坛辛勤耕耘近70年的一代宗师在北京寓所溘然长逝。 

    李可染印象 

    可染先生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从黄宾虹、齐白石等大师那里汲取了创造朴茂深雄风格的营养,又迥然不同于他们。他的绘画把悠远的国画传统和西方的光感透视巧妙地融为一体,熔铸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他纯朴、醇厚的为人之道又使他的艺术风格融入了朴茂和深沉。带着饱经沧桑的人生阅历和艰辛,带着对书法艺术的再研究再认识的体悟,可染先生从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越完善的图式和笔墨中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那些呕心沥血的作品正是李可染这样一个学者型、使命型画家艰难足迹的明证。 

    ——和平艺苑董事长  许化迟 

    我在中央美院上学的时候,李少文教授和赵宁安教授在谈起李可染先生时,都强调了他对中国画的创新实践。李可染先生对中国画的贡献在于他对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美术观念和技法都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一条新路。可染先生有两枚常用印章,印文分别为“所贵者胆”和“所要者魂”。其中的“胆”体现了先生探索和创新的勇气;“魂”则代表可染先生的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可染先生根植民族传统、融化中西观念技法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具有指导意义。 

    ——丹麦籍华裔画家  樊大川 

    我们在这里怀念李可染大师,不该仅仅停留在景仰的层面上。尤其是当代青年画家,为别人的成就自豪,更应该在这种感召下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书法也好,绘画也好,艺术大家、艺术名品的“炼”成,都需要耐得住寂寞。没有“独上高楼”,“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勇气和恒心,何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境界?可染大师之所以为我辈推崇,就在于其将绘画当做毕生惟一的事业和爱好,不骄不躁,倾注了一生心血。我们的青年画家若能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在繁花似锦中独守一分艺术的孤傲节操,那么,循着前人的路,未尝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北京燕博都画廊艺术总监  王海平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
· 纪念赵望云百年诞辰暨捐赠作品展
· 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80周年系列活动开幕
· 黄少强诞辰105周年画展
· 纪念刘海粟诞辰1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