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记忆的斑点---伊德尔油画作品展”将于月底在北京艺森画廊开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10-23 11:48:44 | 文章来源: 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

    展览题目:《记忆的斑点-伊德尔油画作品展》
    开幕时间:2006年10月28日
    展览时间:2006年10月28日至2006年11月28日
    展览地点:北京艺森画廊

    一代人的经验和感受,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是记忆,代与代之间经验和感受的区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记忆的区别。在艺术创作中建立起一代人的经验和感受,其中相当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起一代人的记忆。我之所以选用“建立”这个词,是因为记忆要进入艺术,必须经过一个艺术语言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会自动涌现,必须付出人为的努力,这个人为的努力过程,其实也就是逐渐建立文化记忆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将文化记忆作为他们的一种叙事资源来加以利用的。这种记忆概括起来包含有二方面,一个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1919年的五四运动所标志的中国现代史的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直至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正因为中国文化的蕴积丰厚,才能提供我们回顾与记忆的素材。回顾与记忆不只是消极的乡愁姿态,更可以凭借着所含蕴的历史纵深,叩问过去,并由此探勘未来的可能与不可能。另一个是个人成长的记忆与想像,这个记忆与想象当然是与整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密切相联。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伊德尔来说,他成长过程的视觉经验与那个时期他所能看到的图像,构成了他现在油画创作中的主要符号资源。在他展出的这些作品里的符号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华表等标志性建筑和红灯笼、红旗等符号的象征,以及在这些场景下的政治场面,比如毛主席在文革时期的检阅、党代会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所能接收到的政治性的公共新闻图像;另一类是英雄解放军,比如雷锋等,这是他在上中小学时学习的课本,看电影和连环画时的主要图像来源。但我感兴趣的是伊德尔在处理这些记忆的图像时,不是简单地复制成油画或其他形式,而是带有他个人的油画语言的转化。他将那些标志性建筑和人物或画成黑白针孔打印的斑点效果,或涂抹一片粉红的色彩。黑白建筑作为权力的象征,他处理的庄重、凝固而压抑,也许是他对儿时政治记忆的真实而恐惧的感受;粉红色的背景实际上传递着中国在“单一思维模式”时代日渐离去之后,人们对个人情感表达的需求。画面上的“斑点”具有一种摄影图片与生存记忆的痕迹,而成为那时中国的领袖、英雄以及中国人的某种视觉象征,也给我们曾经失落的文化形象和身份提供了回眸与反思的视觉标本。

    这些作品之所以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因为我也经历过类似作品中的场景、心理状态等等。其实何止一件作品中的“我”和一个观者的我,谁对这些不熟悉呢?所以容易产生共鸣。但这共鸣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反省,因为引起共鸣的内容不是个体自我自然生长出来的,也不是个体自我主动求索得到的,而是一个时代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几乎没有谁能够躲避和拒绝这种强加,我们只好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规定性成长,到后来就造成这样的历史事实:我们以为是我们个人的经验和记忆,其实差不多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经验和记忆。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记忆不断被破坏,但内心深处的记忆仍然会发生作用,会感到迷茫,会想到以前生活的场景和物品而带有虚幻的色彩。“记忆”是试图将已获得的经验保存下来,由此也产生了抗拒丧失的想向。伊德尔试图运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以往个人与时代关系的状态、面貌和存在的合理性,而赋予他对历史所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后,留下了他个人最后的记录。冯博一

    营业时间:早9:00――晚5:30(星期一休息)
    电话:010―82014962
    邮箱:bj.east.gallery@163.com
    网址:www.bj-eastgallery.com
    邮编:10001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二环中路德胜门箭楼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