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情结下的文化节
俄罗斯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邻居,它还是影响中国最大的国家。不少中国人怀有"俄罗斯情结",在几代中国人心中,俄罗斯是"卫国战争"、是《天鹅湖》、是"布拉吉",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不少中国留苏学生对苏联"老大哥"有着深厚的感情,8月30日欧美同学会组织参观了首博的《太阳城》展览,并在座谈会上追忆往事。
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以及从各方面展示其文化特色的俄罗斯文化节,这个展览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俄罗斯文化节从3月开始,将持续到明年1月。俄方为文化节安排了21个演出团体,演出项目有芭蕾舞、合唱、歌剧、交响乐、摇滚还有话剧、木偶剧、甚至激光表演。
而在9个展览中,一头一尾都是画展:打头炮的是3月到5月在中国美术馆的《俄罗斯艺术三百年-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珍品展》,展出了110幅作品,其中包括克拉姆斯科依、列宾、希什金、列维坦等大师的传世名作,展现了俄罗斯18世纪至20世纪绘画发展的历史长卷;作为闭幕展的则是10月到12月在中国美术馆的《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品展》。
俄罗斯驻中国大使谢尔盖·拉佐夫说,"中国观众对我们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艺术非常熟悉,而很少了解当代俄罗斯戏剧和绘画的发展。因此,我们希望向中国朋友介绍俄罗斯戏剧艺术,除了传统上备受景仰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外,还将把俄罗斯著名象征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带到中国。"《太阳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辉煌展》先在上海展出,在7月来到首博,接下来还将移师重庆等地。
奶嘴和汽车轮胎
展览的入口处即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马克思的头部雕像、一尊小型列宁全身雕像、五幅以上斯大林的油画画像,这些领袖人物的形象映衬着展厅内的几面红旗,散发出浓浓的政治色彩和革命意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令人回想起苏联的伟大年代: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苏联人民勤劳建设、忘我工作,以及为保卫家园而浴血奋战。画卷中的人物形象,有胸前别满功勋章骑在战马上的《朱可夫元帅》,有身穿民族服装手拿红色选票的《女代表》,也有运动场上面色红润的《军训中的共青团员》。每个劳动场景皆能入画-《装木材》、《修理机车》、《打谷场上》、《油井边》、《纺织车间》、《签订社会主义竞赛合同》、《战列舰上的政治学习》,甚至《在车间里揭发敌人》。静物写生的物品也颇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奶嘴、红色漆皮鞋和汽车轮胎放在一起,金黄的苏维埃面包则做成稻穗的形状,摆成一个徽章。
由于民族和文化原因,俄罗斯人似乎偏爱历史画,展出的两幅《法西斯逃离诺夫哥罗德》和《法西斯飞过》即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时刻。前者气势宏大,表现法西斯在逃离前毁坏雕塑,放火烧掉当地建筑,火光冲天;后一幅更是在历史画中用细致的笔触刻画出动人的细节:枯黄的草地远处是丛林,一个淡黄色头发的小男孩尸体倒在草丛里,头顶有一小团殷红的血迹,身边站着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他们头顶上方的天空有飞机掠过留下的云迹。
展出的最后一部分是海报,海报中的人物形象同样体格健硕、动作优美、斗志昂扬,精神面貌与绘画作品中并无二致。中国的观众即使从未见过这些海报也会觉得熟悉,因为在中国当代革命宣传画中,从工农兵、劳动模范到抗美援朝的宣传,也都运用了同样的人物刻画方式。
"太阳城"的理想
此次展览的编排有浓郁的主题感和时代感,呈现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风格。245件作品有油画、海报、雕塑、瓷器、奖章,均来自俄罗斯国家博物展览中心"罗西佐"、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国立俄罗斯博物馆、伏尔加格勒美术馆、彼尔姆国立美术馆,其中不乏德涅卡、库茨涅佐夫、马施科夫等众多名家的传世作品。"太阳城"是此次苏联艺术展的名称,这个词源自17世纪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意大利人托玛索·坎帕内拉。他抨击了由私有制产生的各种弊病和罪恶,主张废除私有制,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人人必须劳动,而且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坎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的体系,是之后很多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这次以"太阳城"作为展览的名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城市和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在那里,理想的人们愉快地生活着。
1930年代至1950年代的苏联既是一个有争议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生机勃勃的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就反映了当时的理想生活,这种艺术风格在世界艺术领域也具有鲜明特色。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现实建设的新时期,1934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指导原则。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而又具体地描写现实。而有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有官方性、高度理想化、独裁政权下的艺术流派,根本不是现实主义,而成了一种非常理想化的自然化新古典主义(naturalized Neo-classic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