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第二届当代水墨空间展在广州展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7-05 02:43:03 | 文章来源: 美术同盟

 

冯倩钰作品

  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当代水墨空间:渗——移景与幻想”展览于2006年6月30日至7月23日在广东美术馆第1、2、3、4号展厅展出。这个展览由12位艺术家的作品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艺术创作背景,如水墨画、油画和多媒体艺术,但他们都以水墨作为作品的精神尺度,而不是将之作为一种技法。“渗——移景和幻想”这个题目本身就表示水墨与非水墨之间的张力关系,同时也意味着水墨这种精神的辐射性影响,意味着水墨美学渗透力和想象力。

  主策划人:杨天娜,策划人:孙晓枫、王嘉。参展艺术家:陈福善、吴山专、顾德鑫、陈侗、郑国谷、陈劭雄、冯倩钰、刘煒、吴季璁、严培明、杨诘苍、H.H Lim。

  当代水墨实验的转向和走势一直是广东美术馆关注的焦点之一。2001年由王璜生和皮道坚策划的“第一届当代水墨空间: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1980——2001)”,目的是以一种美术史书写的自觉态度参与到水墨问题的讨论和文献收集的工作之中,同时也为后续的当代艺术研究提供一份当代水墨实验领域较为全面的、综合的、断代式的文献资料。这体现了美术馆文化责任担当的强烈意识和内在学术诉求的张力。作为对一个学术领域的形态展现,更有利于我们以一种质朴的学术眼光来对待处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水墨艺术所必须去认识、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当代多元文化并举、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中,如何去确认自身的位置,并在当代艺术的“日常事务”中发挥自身不可代替的作用。

  2006——距离“第一届当代水墨空间”的展出又是一个“五年”,对于这五年来当代水墨实验的种种表现和某些转向迹象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当代水墨实验正在逐渐地走出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框架和思想模式,以一种更为平和、开放的态度投入到当代艺术的集体“表演”之中,一些原有的类型边缘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消解,媒材自身的表现能力也得到加强和拓展。作为具有强烈文化表征的水墨,正在不断地扩充其表达的可能性及延伸其文化的涵义,并转换其在当下文化喻体中的某种角色定位。

  于是,我们邀请了杨天娜博士为主策划,与孙晓枫、王嘉一道策划“第二届当代水墨空间”,展览主题为“渗——移景和幻想”,目的是将“水墨”视为一种文化表征,通过呈现当下艺术实验与作为文化表征的“水墨”的关系,提供另一种创造性实验性的“文本”,探询水墨的文化内涵、文化含义的当代演绎的未知性和可能性。

  作为展览主题的关键词——“渗”,既暗示着“水墨”和“宣纸”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媒材的行为特质和文化涵义,同时也暗含了文化博弈中的一种对应策略,即是挑明了当代水墨实验在面对“传统——现代”、“东方——西方”、“全球——民族——个人”等的“文化谈判”时所应采取的方式方法——一种“渗”和“反渗”的思辨关系,在当代艺术观念对水墨艺术提出了要求并施加影响的同时,水墨艺术也在不断改写当代艺术的现实,并填补了观念阐述中空置的区域,行为主体在不断的调换过程中达成了某个阶段的文化协商的结果。

  “移景和幻想”阐明了“动”和“思”之间的关系。因“动”而“思”或是因“思”而“动”,两者是平行互进的对等关系。“移景”阐述了文化情景不断切换的事实,“幻想”直接切入到水墨艺术文化根性的特质——一种“东方式”的“神”和“游”的状态。两者之间构成了仿似古代文人高士在山水之间“情景交融”般的文化趣味。

  艺术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介入,必定造成新的“事实”、某些错位判断的产生和认识角度的偏移,同时也赋予了当代水墨实验工作内省的力量。对“可能性”的尊重是必要的,“可能性”所揭示的正是我们所没有完成的那一部分工作……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