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远望:许江的绘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6-15 22:15:19 | 文章来源: 中国美术馆

    15日下午,《远望:许江的绘画》展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许江,这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投身艺坛30余年来的首次个展,吸引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50余家媒体的关注,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詹建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称许江为“文化学者型的艺术家”之余,也大大赞扬了许江在艺术教育、写作、当代艺术的学术组织等方面的成就,但许江在会后向本报记者透露:其实自己最愿意当一个好画家。 

  许多年以来,1955年生于福建的许江一直拥有多重身份: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学术组织者——他是上海双年展等多个重大当代艺术活动的艺委会成员,并与蔡国强一道,成为英国权威杂志Art Review评选的“当代国际艺坛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士”中仅有的两位中国人;写作者和言说者——许江出版有《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等一系列文集,分析当代艺术焦点与文化征候。但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高士明所言,许江最根本的身份还是一位画家,他很用功,一直在试图通过画画,表现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考——这其中包括西方艺术与中国本土语境之间的隔膜与冲突,新技术对传统绘画方式的挑战等等。 

  也正因为此,许江在不停地画,而且还在不停地变。本次展览,将公开展出许江自1990年以来至今创作的73幅油画和189幅水彩作品。这262幅作品分三个系列:《世纪之弈》、《历史的风景》和《被切割的远望》。有趣的是:这个过程,刚好是许江从搞跨媒体实验、观念艺术等,回归到传统的架上绘画的过程,像许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刚从德国回来的时候,会把皮鞋和布鞋等很多实物做进他的油画里,以表达中西方文化的对立;后来在表现《大轰炸》、《围城》等历史画卷时,许江在画面上除了颜料油彩外,只保留了一只用瓦粉做的拿着中国象棋子的“命运之手”;而现在,他创作的《葵园十二景》中,全是对无名的自然风景最直观的描绘,这已经是最纯粹的油画。 

  “从观念回到架上,从象征返回直观,从天空返回大地。”许江说,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观念与绘画的思索中,自己选择了回归,成为一个“返乡的精神远游者”。而当记者问他,教育家、学者、画家、作家等等头衔中,他更愿意当哪一个时,许江毫不犹豫地说“当画家,而且是一个好画家”。 

  又讯:为配合此次展览,主办方将于今明两天在中国美术馆召开“远望:许江艺术之路”与“两个世界的交叠:许江与当代绘画”学术研讨会,同时,在整个展览期间,许江还应邀就“艺术家眼中的‘大学’之道”、“图像时代视觉艺术的策略性思考”等问题,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分别举办三场学术讲座。 

许江:文化学者型艺术家

    许江1955年出生于福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多年来,他极投身于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他的工作贯通了当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他是艺术界重要的学术组织者,长期担任上海国际双年展的艺委会主任,组织与策划当代艺术的重大展览,国际著名的《艺术评论》(Art Review)杂志将他评选为当代“国际艺坛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士”之一。他是一位教育家,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院长,他秉承这所艺术学府的历史文脉和精神传统,以锐意进取而又宽容谦和的学术风范,坚持时代创新精神,明确提出当代文化境遇下“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他吸纳各种学术和新兴资源,不断改良艺术教育的知识结构,在艺术教育领域积极推动并努力践行种种构想和改革,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成绩斐然。他也是博学深思的写作者和言说者,出版了《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等一系列文集,对当代艺术与文化征候做出缜密的分析研究,深刻辨析当今艺术的焦点话题和重要现象。

    然而,许江的最“根本”的身份是一位艺术家,他不断努力探索与尝试,通过深刻的文化思考形成独特绘画取向、又通过自己的绘画实践解决文化认识问题,在绘画中抵达当代文化的通境。多年来,他关注和思考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动态,同时潜心研修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艺术创作,包括绘画与写作,是艺术精神在技术时代的一次次突围,也是对当代大众消费文化的深刻反思。他的作品通过气势恢宏的格局、大跨度的时空建构造就了强烈而凝重的历史知觉,锻造出精神强者的视觉意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评论界认为:作为改革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的代表,许江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艺理兼重的精神,以及与改革开放同行共进的激情。他自觉承担着当代中国艺坛严肃审慎的文化思考和视觉积累,探寻中国自身的艺术史方向。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艺术家个人道路与时代、社会发展相交叠的印记。

许江的艺术之路:精神远游的返乡

    一个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是始终横亘在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一个大课题,许江的艺术之路可以被视为对此问题的一种解答。1980年代末,许江留学德国,在此期间,他进行了大量的跨媒体试验,体验了观念艺术的多种形态。然而在此后的数年中,他的身上却呈现出一种双重的回归:在思想上是从西方艺术学问向中国传统学养的回归,就作品而言是从跨媒体的形态试验向绘画直观表达的回归。如他本人所说,这一历程是“精神远游者的返乡”。

    许江的创作形态从空间回到架上,由观念重返绘画,向人们展现了一部个人的回溯的艺术史。这种“回返”式的艺术旅程,为中国当代绘画揭示出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当代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案例。本次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读本。观众可以从中领悟到这位精神远游者返乡的三个步伐:

   第一部分:《世纪之弈》 许江以迅疾的笔触汇聚成史诗般的景象,向人们呈现了文明背后的历史力量,也蕴涵了集体记忆的沉淀。这批作品可以说是画家穿透时间的远望所发掘出的一系列宏大历史的隐喻,也是当代中国艺术界少有的对于现代性的反思之作。在这组作品中,空间媒体和综合材料的使用逐渐缩减,弈棋的主题从装置形态隐退到画面构造和象征元素之中。从观念回到架上,这是返乡的第一个步伐。

    第二部分:《历史的风景》 这是一组以不同城市为母体的大幅油画。柏林、北京、上海这几个对许江本人意味深远的城市在他的作品中依次展露容颜,呈现为“逝去与即将逝去的风景”。如果说《世纪之弈》所描绘的是历史中沉积着的城市风景,那么,《历史的风景》所呈现的就是当下城市风景中所蕴涵着的历史。这一时期,弈棋与弈棋之手的象征性被最大限度地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绘画性的直观和描绘。从象征返回直观,这是返乡的第二个步伐。

    第三部分《被切割的远望》 从2003年开始,许江开始从宏大激越的历史画卷中抽身,回返到一种更加日常、安宁地画境之中,渐渐倾心于创作一系列水墨淋漓的纸上作品。大地上那些无名的风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树林、高原上无垠的葵园、静谧悠远的芦荡……静静地在画笔与水墨的纠结中浮现出来,并以特定的方式排列组合。这一系列作品被命名为《被切割的远望》,独特的“群化”的展示方式表露出的,是对于当代被种种技术媒介分割的人类视觉的体察和回应。在许江最新的作品《葵园十二景》中,远望从无限延伸的地平线返回,从天空返回大地,化作漫游者的反复回望,画家籍此从远望中得以返乡,让人们感受大地中所蕴涵的拯救的力量。从观念回到架上,从象征返回直观,从天空返回大地——许江这位艺术精神的远游者一步步回返绘画的家园。

许江的视觉之道:城市与历史的远望

     “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中的这一名句成为许江艺术与思想的中心命题。许江是一位远游者,又是一位返乡者。归是返乡,“远望可以当归”,是绘画家园的呼唤,在远游者返乡的步伐中,是一次次朝向生活与现实的回归。许江的绘画从图像上说有两大主题,城市与大地。城市是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佐证,城市的历史交织在人们的记忆中。许江的城市风景是史诗般雄浑和悲剧般凝重的混合体,是他对风景中的历史的深切感受。而大地则是更加内在的主题,是艺术家欲投身其中的精神家园。许江把自己的展览命名为“远望”,其中总是蕴涵着对视野的超越,远望之远不仅仅限于视觉的无限,它指示着一种内在的遥远。远望是风景的远望,也是历史的远望,更是心灵的远望。随着他画中展开的诗意景象,人们可以感受到多种层次的远望之“远”:空间之遥远,历史之悠远,现实之深远,心灵之澹远。

    风景的远望是登高远眺。在许江的画面上,表现为一种鸟瞰式的观看方式,这种登高望远使地平线成为主导画面视觉秩序的最重要的元素,地平线不仅牵引着观者的目光,使画家的远望得以重演,同样也是画面构成的基本策略。

    历史的远望是追忆与回望。历史往往被理解为过去之事,而真正的画者所欲捕捉的,是一种拢聚着过去、当下与将来的穿透时间的“望”,一种凝视着的回忆,一种从时间的遥远处返视的回望。于是,画者之“望”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有所期待的追忆,是在画者手与眼的碰撞中显现城市与大地的风景。

    心灵的远望是对“望”之本身的体察,是人与世界的同生共在,是眼与心、心与物的相即相融。同样,心灵的远望也是“望者”的反观自鉴。远望把天空、把大地摄入心田,远望中凌浮着天地之心。远望从无限延伸的地平线返回,化作漫游者的诗意回望,画家籍此从远游中得以返乡。

  许江绘画的当代文化价值


    许江始终追逐着二十世纪早期的艺术探索者林风眠这代人的艺术道路,并在此道路上遭遇到新的文化问题。林风眠的艺术道路可以概括为“从西方发现东方”,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文化境遇中,许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和中国本土语境之间的隔膜和冲突,更加痛切地感受到技术时代对于绘画艺术的巨大挑战,这造成了他对于当代文化的深切焦虑,同时也鞭策着他在自己的艺术中积极寻找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之道。

    从精神远游到回返中国文化根源,许江的绘画在当代全球化境遇和本土文化精神之间开辟出一种建构性的方向:在全球性绘画式微的时代里,重建一种东方式的当代绘画发展之路;直面图像时代技术文化的挑战,在现实的生活的远望中,以具体的生命体验,抵达文化的通境,在文化内部寻求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文化建构方式。

    评论界认为:许江的绘画是直面时代的绘画——通过诗性地沉思、勤奋倔强的画笔,他试图抵抗技术图像时代对人类感性的冲击与控制。许江的绘画是关于绘画的绘画——他的架上时光,一直在针对绘画本身发问,对观看行为进行反思,由此揭示出绘画在生存论层面上的深刻意涵。许江的绘画是失而复得的绘画——艺术精神的远游者在不断回望中返乡,重新发显出绘画在艺术史、在当代文化中的意志和力量。许江的绘画是朝向存在与历史的绘画——从城市的风景与大地的风景中呈现出的,是历史的风景、心灵的风景。风景在远望中展露历史,历史在远望中显现为一种风景。许江的绘画是中国性与当代性共生的绘画——在对世界艺坛的深入介入的同时,许江不断追溯、发掘本土的艺术思想根源。他的创作可以被视为一种东方式的当代绘画的建构,一种针对艺术个性与民族性的解决方案。从《世纪之弈》、《历史的风景》到《被切割的远望》,及至最新的《葵园》,许江在其创作生涯中,从一位弈者、行者转而成为思者、望者,他在对绘画内在意蕴的深思和实践中积淀、转变、成长。

    在本次展览期间,许江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学术讲演。他将结合自身的创作体验,与听众们共同讨论艺术家眼中的“大学”之道以及图像时代视觉艺术的策略性思考。同时,为配合此次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将举办“远望:许江艺术之路”座谈会和“两个世界的交叠:许江与当代绘画”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知名艺术家、批评家与哲学家将就许江的艺术创作及其文化视野进行深入的研讨,一起分享对视觉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思考和经验。这一系列综合性的学术活动与展览本身构成了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当代艺术展示与文化研究的学术平台。

    本展览为期10天,将于6月22日闭幕。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