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影响》杂志2006年5月卷首语:艺术课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6-06 15:24:54 | 文章来源: 世界艺术馆

   《从莫奈到毕加索》,这是本期《影响》中一篇文章的标题,也是五月下旬将与中国观众见面的西方现代艺术展的名字。这个展览是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今年元旦正式开馆以来举行的第二个世界艺术精品展。前一个,是众所周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那是世界艺术馆的开馆之作。

  我听说,在展览筹展期间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有人问,《从莫奈到毕加索》展览的名字为什么不是《从印象派到现代派》,因为后者更符合展览的实际内容,而现在,这个名字有点像两位杰出艺术大师的“个人秀”。

  世界艺术馆给予的解答是,因为我国民众较少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熏陶,人们对印象派、现代派这样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以及这些流派对世界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不了解,展览以其为名,容易让观众望而生畏,适得其反。
  我以为,这样的考虑是在情理之中的。在这个专家座谈会之前发生的一个“幕后故事”,可以说是这个考虑的最好注脚——有个报社的记者,对展览十分关心,于是给世界艺术馆打电话询问,在各种提问都得到解答之后,她提出了一个令人喷饭的问题:艺术大师这次都来吗?
  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是一个黑色幽默。对当今的许多媒体来说,明星甚至是新闻的一切,只要有明星出场,就有了新闻;反之,什么都没有。这个问大师来不来北京的记者,关注的正是这些大师如雷灌耳的名字,除了名字,可能是一无所知。
  这无疑是我们当今社会文化状态的一个令人忧虑的缩影。无论对于社会还是课堂来说,都还缺少关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关于西方文明的课程。我以为,这不是一门需要考试打分,或者以此获取更高职位职称的课程,却足以检验我们民族的文明素养、决定我们有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我们现在有太多的人,对文化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忽视优秀文化艺术对一个民族灵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期《影响》中的《什么是收藏的真谛》一文,无疑也是对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探询。
  这让我想起一个关于贾平凹的故事来。贾平凹主编的散文月刊《美文》,为众多热爱文学的读者所熟知,但对对文学毫不关心的人来说,不是等同天书,便如废物。据说有人在街头报亭看见《美文》时,有人大呼《美女》,有人认作《姜文》。这样的事,是该让人们笑呢?还是笑不出来?
  我想,这些看似与艺术有关的事,关涉的,并不仅仅是艺术。(摘自《影响》2006年5月卷首语)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