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解读2006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4-18 18:06:25 | 文章来源: art218

 

崛起中的中国艺术市场

  2006年2月21日,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消息,2005年中国GDP已达18.2万亿元,同比增长9.9%——中华民族正在小康社会的大路上飞奔,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中国人的精神需求、投资取向都在发生着巨变。

  中国的艺术市场正在这场巨变中飞速成长。

  “我也强调一点,那就是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毫无疑问是中国,尽管亚洲是多元化的,但整个中心是中国。”这是国际知名记者Jonathan Napack 在2004年应文化部之邀前来中国参加艺术产业论坛演讲时的话。

  连续两届成功运作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正是这种观点落到实地的一种呈示:2006年,这场当代艺术的盛会又将在4月12日-16准时在北京国贸揭幕,目前得到确认的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85家画廊,包括代理陈逸飞作品的美国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等知名国际机构也将莅临北京。

  面对媒体的热切关注和普遍看好的交易预测,无论是艺术圈内的行家还是普通的观众,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画博会精彩背后的机锋所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多元的时代潮流,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正逐步地和海外艺术品市场逐步融合。

  作为“兴在百业之后、衰在百业之前”的画廊业,今天蓬勃的势头绝非中国经济的“一夜春风”造就,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漫长的量变之后正在逐步向质变转化,越来越多富裕的中国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而且为数不少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城市化的村落,据预计,到2020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将达到55%--65%。

  毋庸置疑,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的中产阶级,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契机。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开始寻求更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这直接刺激了艺术品市场成交额的增长;同时,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就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内涵。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市场和国际艺术界对于亚洲艺术家的兴趣越来越浓,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艺术家。我们已经看到,正是国际艺术投资的介入,捧红了方力钧、王光义、张晓刚等一批当代艺术家,而今天这种艺术投资正在潮涌而入;其次,现代艺术品收藏的情况正在改变,中国的第一代艺术品收藏家已经颇具规模并走向成熟。尤其要强调的是,当代艺术品在中国的市场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的收藏市场历经千年,但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却很年轻,一个朝气蓬勃的文化产业正在喷薄而出。

  而中国政府近年来的文化政策也令人欣喜,2005中法文化年的热情还未消散,意大利人又带着文艺复兴的原作来到中国;同时,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互动也越来越频繁,这也直接推动着一个稳定而健康的亚洲艺术市场的形成。画博会作为一种纽带和桥梁,其作用是直接而显著的——而画博会越来越大的信心来自于政府的支持,文化部艺术市场司给予了这场艺术盛事以肯定而有力的政策扶持,可能这种政策扶持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但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和艺术市场来说,这种收益是长远和多方面的。

  据文化部艺术市场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当前国家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行政管理正在变化之中。首先是简化了行政审批,方便了市场的主体经营者。国务院审批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国家先后取消了美术品经营机构的审批、外商投资美术品艺术品拍卖单位以及国内展览比赛的审批。简化行政审批的直接结果是为多元主体的市场竞争和市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加强对美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和涉外商业美术品展览活动的审批。文化部确定了两项审批,第一项是美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的审批,这是为了有效地遏制当代美术品走私的现象,防止中国的艺术精品廉价地流向海外。另外,一些大国的进口商业展览,对涉外到国内进行展览的包括一些波普政治内容的也要进行审批,这两项审批由文化部负责。第三,国家近期出台了鼓励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2006年开始,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自盈利之日起免征三年的企业所得税。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包括:艺术品的销售、文化艺术经济企业、文化艺术展览企业。这对于画廊等艺术品销售经营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好消息。原来的画廊是按零售业管理的,营业税和增值税都比较高。划入了文化企业,这两项税率相对降低,而且再免征三年的所得税,这既减轻了画廊发展的负担,同时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的后劲和抗风险的能力。

  国际画廊博览会的品牌效应

  到2006年,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已是第三届,创立之初画博会即按照严格的国际博览会规则操作,拒绝个人参展,良好的品质带来的是优秀的成交量和媒体的赞誉口碑。

  2005年末,画博会组委会重新组阁,聘请了更多具有国际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加入新团队,无论是团队的人数和能力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组委会副主任王一涵小姐提出并实施了整个组委会的“流程再造”:让团队更专业,更国际化,并且更加具有合作精神。

  画博会的品牌效应来自于其始终如一的招展规则和良好的媒体互动。2004年,首届画博会举办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资源整合和经营策略”高峰论坛,成功地以学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赢得了巨大的好评;2005年,第二届画博会将学术论坛改为学术专家和普通观众的对话,普及公众的收藏意识成为画博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亲和而有突破意义的举动在全国人民的法定假日五一期间进行,使得参观画博会成为百姓长假的一项休闲项目,门票一度紧俏。

  正是前两届的群众基础和品质口碑,使得2006的画博会更值得期待。只有短短三年,画博会已经成为明显区别于以各种名目出现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双年展”“艺博会”——彻底摆脱了组委会聘策展人、策展人请艺术家、艺术家把作品搬到展览场地短期公开展览的机械模式。

  据2006CIGE组委会副主任王一涵小姐介绍,跟前两届相比,今年现场的展位有所增加,但参展画廊数量基本同前两届持平,主要原因在于单个画廊定的展位数量增加。很多前两届来参加的画廊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这一次,之前申请一个展位的增加到了2个,4个或者6个,Marlborough画廊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但确定了8个展位,这表明海外画廊是在做了充分准备下的有备而来,而不再只是试探性的参与,这种现象也体现出了海外画廊对2006CIGE包括今年新团队的信任。

  谈到对中国市场和国际画廊博览会的看法,Marlborough(玛勃洛)纽约画廊中国艺术负责人PHILIPPE KOUTOUZIS 说,“我认为他们(艺术市场)将和文化机构和经济同步发展。我在中国听说过很多创新和重振文化机构的项目,其中包括15000平方米的苏州博物馆正在建设中,那是美籍华人设计师IMPEI和他的儿子CHIEN CHUNG PEI设计的,还有中国美术馆是在范迪安先生的带领下扩建的,他对当代文化很热心。很多每两年一次或者每三年一次的艺术展在全国的范围内举办。我们将要首次参加的2006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我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我盼望着今年四月份来北京参加这个活动。”

  对于Marlborough这种世界知名的高端画廊来说,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对于艺术家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长线投资,而不是短期的艺术品交易。这些知名的画廊并不是仅仅关注谁出价高,就把艺术品卖给谁,而是把艺术家的作品通过最佳的艺术展览会进行展示,以提高长线价值。

  这些高品质画廊带来高水准的艺术作品,都是蜚声国际的著名艺术家,除了莫奈、毕加索、安迪?沃霍、莫迪里阿尼等大师,中国的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等扬名世界的艺术家的作品同样会出现在博览会现场,使本届博览会更符合“专业性、未来性、国际性”的宗旨。Marlborough画廊的8个展位一半用来展示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一半用来展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赵无极、朱德群、朱沅芷、陈逸飞等。艺术品的整体价格也有增加,有数千万的作品出现在博览会的现场,明显高过前两届。

  “我们必须保障参展画廊的艺术品的质量,如果我们选择出现失误,我们的品牌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品牌效应是博览会成功的首要因素。今年很多参展画廊要求更多的展位,除了已经确认的85家外,已经报名但无法安排的还是几十家,我们最多再从这些报名的画廊中挑选几家。”王一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看得出,本届组委会对画廊的选择十分谨慎,因为知名画廊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本届画博会,美国Marlborough,法国Galerie Laurent Godin,韩国国际画廊/ Kukje Gallery和现代画廊/ Gallery Hyundai,这些顶尖的国际级的画廊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无论是对2006CIGE,还是整个中国的艺术市场,都是一个更好的起点。

  在学术方面,2006CIGE也做了不同与前两届的安排。主题展的策展人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担任。而论坛则安排了4月13日和4月14日两天,请来自韩国、日本、欧美和中国等五个国家及地区的五位策展人和五位收藏家分别进行每人一小时的专题,包括国际知名的蓬皮杜的策展人。

  “我们经历的是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工作,”画博会市场与媒介总监李冬莉透露:“组委会的每个人都顶着重重的工作压力在努力,跟前两届相比,我们工作人员增加了2倍还多,但是我们加班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因为我们知道担子有多重。今年关注CIGE的媒体成几何型在倍增,前两届受到专业媒体的报道比较多,但也没有像《Art Review》这样顶尖的国际知名专业媒体。今年,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大众媒体或时尚类的媒体,为CIGE做全程紧密报道的国内外媒体有一百多家(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广播、电视),光协办媒体就有20多家,包括新浪新闻中心的官方网站,时尚先生的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等。另外,今年的开拓性工作还在于,我们取得了国际顶尖品牌的赞助,这也说明我们整个团队的工作能力和CIGE这个品牌得到了认可。”

  在对贵宾的邀请方面,组委会将为来自全球的VIP贵宾提前特别制作有贵宾姓名的贵宾卡,开设贵宾专用入口,在博览会现场搭建贵宾室并免费供应酒水及饮料,贵宾凭贵宾卡在博览会期间可无限次由专用入口进入现场,进入贵宾室进行休息及洽谈,还可以享受专业人员的导览服务,部分贵宾同时将会被邀请参加组委会在4月12日晚上8点到10点半在中国大饭店宴会厅特别举办的VIP之夜的答谢晚宴。这些VIP的邀请包括每家参展画廊的负责人和两位他们邀请的收藏家,组委会同时邀请了来自全球的收藏家及知名专业人士和中国各个领域的众多高层人士。

  亚洲和欧洲不一样,欧洲的市场是整合性的市场,亚洲的市场至少在目前看来还不是完全整合的。对于地区市场发展来说,这种不整合的情况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区域化发展;而 对于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艺术收藏家和画廊来说,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无疑为彼此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这个平台对于藏家和画廊达成一致意见有重大作用,而一致意见对于亚洲当代艺术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行进中的画博会

  对于行进中的中国艺术市场来说,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算是一个步履稳健、志在四方的先行者;但和有近30年操盘经验的巴塞尔博览会相比,CIGE尚在蹒跚前行,CIGE这个名字才刚刚在学术界和公众间树立口碑。

  前两届CIGE虽然成效斐然,但组委会的财政收支并不乐观,为了保证展事的学术品质和商业利益,第三届CIGE组委会在画廊的取舍之间颇费心机——事实上,所有展位的销售总额尚不抵国贸展馆的场租及制作展板等直接筹备费用。而且,作为由艺术家、策展人、博览会、画廊、收藏者、普通观众构成的艺术产业链条中的关键一环,CIGE还是显得那么势单力薄。

  然而,CIGE能赢得品牌价值和口碑的原因或许正源于此:尽管困难重重,但CIGE在三年的历程中一直努力的坚持专业化的路线。第三届CIGE或许还得赔钱,但组委会坚信,坚持到底,曙光已愈来愈近。

  王一涵说:“CIGE既有技术含量,也有文化内涵。如果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加专业和到位,即使我们赔了钱也值得,我们看重的,是CIGE的长远价值。她就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旦下定决心,就定会付诸实践。”——正是这样的意识,使得2006CIGE具有了盎然的生机,这,也正是作为先行者的意义所在。(朱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