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泰特三年展演绎另类现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13 09:07:43 | 文章来源: 英国文化协会

《另类现代主义》(Altermodern)展览海报

再没有哪个名词如“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般,受到理论界如此地偏爱和错爱。当人们仍旧不倦地对其解读或误读时,泰特英国美术馆(Tate Britain)却索性宣布:“后现代主义已死”,取而代之的则是名为“另类现代主义(Altermodern)”的全新概念,这也成为2009第四届泰特三年展(Tate Triennial)的展览主题。

弗朗茨?阿克曼(Franz Ackermann)作品:《咬紧牙关》(Teeth grittingly awful)

马库斯?科特斯(Marcus Coates)作品:《獾皮头套:火鸟,短角羚,獾和野兔 2008》(Badger-skin headdress: Firebird, Rhebok, Badger and Hare 2008)

达林?艾尔蒙德(Darren Almond)作品:《满月》(Full Moon)

概念的提出者是在欧洲备受推崇的艺评家和策展人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尼古拉斯最著名的理论是“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最成功的运作是使巴黎东京宫(Palais de Tokyo, Paris)晋身为享誉国际的当代美术馆,此次与泰特的合作无疑引起了全球艺术界的瞩目。

何谓“另类现代主义”俨然成为展事的头号焦点,尼古拉斯也特以宣言来详释该语汇的必要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思潮,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交流、旅行和移民、多元文化和身份定位的融合混淆,使艺术家开始找寻一种崭新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将基于“翻译”,令不同文化团体的不同文化价值得以与国际网络连接——这是全球化所产生出的一种新文化语言,是依据21世纪现状而‘重新加载’的现代主义,是‘另类现代主义’(Altermodernism)。”

共有28位艺术家参与该展览,既有艺坛老将,也不乏后起之秀,除本土艺术家外,还包括长期定居或短暂逗留英国的外籍人士,大部分作品为首次亮相。展览给予观众的第一印象,是作品媒介呈现出无所不及的多元模式,包括摄影、电影、视频、装置等。与这种外在多样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家应对全球化观念的同一态度,即从不同的文化景观里,在多种表达的方式中,探求新的路径。

达林?艾尔蒙德(Darren Almond)行走世界各地,利用极长的曝光拍摄满月时的风景;弗朗茨?阿克曼(Franz Ackermann)似乎永远“在路上”,那些将游历感触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的巨幅拼贴,成为记录其旅程的重要工具;被称为印度赫斯特(Damine Hirst)的苏博塔?古普塔(Subodh Gupta),用厨房不锈钢器皿制成喷薄的蘑菇云,以“控制线”暗喻寻求解放的紧张局势中不稳定的压力点;马库斯?科特斯(Marcus Coates)再次借其“鸟语”,探究社会关系等人类行为,只是这次影片的拍摄地改在了以色列。

无论地域或文化、形式或内容,“打破疆界”恐怕是另类现代主义(Altermodernism)最核心之所在。有人认为这个想法并不新鲜,有人觉得它反而构成艺术的危机,或许正囿于文字的苍白,泰特与尼古拉斯才借鲜活的艺术作品辅以说明,“姑且不论好坏,如果你想知道今日艺术世界里发生的事,就来看这个展览”,此语出自以苛刻著称的艺评家理查德?多曼(Richard Dorment),恐怕也可作为本届泰特三年展(Tate Triennial)的某种说明。

林嘉澍供稿

下一页梦想的力量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