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新潮剧“制作库”之三:《本该如此:牧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12 17:20:36 | 文章来源: 英国

英国新潮剧“制作库”之三——《本该如此:牧歌》

一切都是隐喻

《本该如此:牧歌》(It Is Like It Ought To Be: A Pastoral)的大幕一开,观众应该会马上明白剧名的含义:演员们置身于世外桃源:草根清新,阳光明媚,接骨木的花香与乡村的酒香,似乎扑鼻而来。但是,忽然之间,阿卡迪亚的军队入侵,一时阳光失色,黑暗笼罩,人们一下就置身于反差强烈的地方——那里阴影匍匐,异教祭礼满目,潮湿的土壤像一个随时生吞人类的坟墓。

是的,一切都是隐喻。“新潮”剧之新潮,似乎编导都爱用上“在别处”的视角,以对“此时此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做一种观照。那个“生吞人类的坟墓”,大概是艺术创作上容许的夸张手段,它象征的正是后工业时代,以及其衍生的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开头导演设置的田园生活图景,以希腊阿卡迪亚的乡村为背景。像这样的地方,可以看做是城市人想像中的“后花园”,或者是心目中对从未经历过之事的“怀旧”。未经历过,却又“怀旧”?那大概可以看做是人的天性所致吧。天性总是在追寻适于栖居的环境,而这种环境,似乎不属于冰冷金属的现代。

让剧评人捏一把汗的创意

《本该如此:牧歌》由英国纳菲尔德剧院、兰卡斯特和剑桥联盟联合委约创作,“燃料”(Fuel)公司制作,“不速之客”(Uninvited Guests)剧院演出,首演于2006年5月的意大利。创作者认为,“此时此地”道德沦丧,战争灾难满目,生息当中的人们为各种责任所累,心灵负重超荷。“哪怕有片刻逃离也好。”这个片刻逃离,即使一部戏剧。

“不速之客”剧院于1998年成立,十年来成长为英国舞台上令人激动的一个团队。他们除了戏剧,也“玩儿”艺术装置、数码媒体,目的在于让戏剧的感官效果直达看者的内心。他们的作品常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探讨现代生活与“不可能的乌托邦”,剧院已踏足过德国、西班牙、瑞士、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和澳大利亚。

“不速之客”的构思,经常让英国剧评人捏一把汗:他们真能在舞台上实现吗?——演员们全都装扮成地下乐队的范儿,“不速之客”还为开头的田园生活自创了不存在的歌曲和不存在的舞蹈。有人认为,该剧的艺术风格接近于民谣,“带有淡淡的无政府主义色彩”。而“抒情主义”与幽默睿智通常并不能并肩存在。而在《本该如此:牧歌》中,剧团采纳了神话传说和古老习俗的元素,混杂到当代的荒谬中。在剧中,我们能看到奇奇怪怪的组合,比如机械兔子、刺耳的浪漫派诗篇与民歌唱咏放在一起。而全剧都有一股疾风野焰的气势,高潮段落给出的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信息——征服不了,是因为无论人类如何努力,自然界总有办法将一切变为荒芜。

图片:三幅剧照

您对英国艺术感兴趣吗?您想参加我们在中国举办的艺术活动吗?快来订阅《艺术活动信息快报》月刊(查看最新样刊),你就可以率先得到来自英国的艺术信息和我们在中国举行各类艺术活动的资讯和赠票。

张璐诗供稿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