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画中的“娇弱”让香奈儿不愿买单,但让毕加索等人兴奋不已

时间:2017-08-06 11:42:23 | 来源:99艺术网

资讯>国际>

黑夜降临 让钟声吟诵

时光消逝了 我没有移动

——阿波利奈尔为情人玛丽·罗兰珊写的诗《蜜腊波桥》

玛丽·罗兰珊活耀于20世纪初期的的一位艺术家。在男性主导的艺术界中,女性多以交际花和模特的身份登场的时代,而她却用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在立体派和野兽派前坚持自我,用魅力让一群大师们甘愿在其石榴裙下,用自身美学逃脱与两次世界大战。

  年迈的玛丽·罗兰珊

对于罗兰珊这个名字,即使现在美术学院的师生对其的认知度也不是很高。但谈到在他身边的那一群男人个个如雷贯耳——毕加索、布拉克、马蒂斯、藤田嗣治、莫迪里阿尼。被这群精英誉为“牝鹿”的罗兰珊,曾对自己的一生这样写到:“爱慕奢华,生在巴黎三生有幸;不喜欢闲聊责骂和恭维;吃得快,走得快,但作画很慢。”这如同其人生标签,在那个繁华多彩战斗纷争的年代,她用这种方式无止境的绽放其生命光彩。

  罗兰珊与学生们,1932

1904年,法国艺术界正在迎来巨变,而21岁的外省姑娘玛丽·罗兰珊,终于如愿进入巴黎的安贝尔学院(Academie Humbert)学习传统绘画,目标是成为职业画家,此前的三年间,她是一名在陶瓷工厂描画瓷器的画工。

《阿波利奈尔与他的朋友们》,罗兰珊,1909。从左至右:“美惠三女神”(格特鲁德·斯泰因,费尔南多·奥利维尔,身份不明的金发女子)、阿波利奈尔、毕加索、玛格丽特·吉利特、诗人莫里斯·克勒穆尼茨。蓝衣女子为罗兰珊。

在安贝尔学院,罗兰珊结识了“洗衣船”的毕加索,布拉克与诗人阿波利纳尔等人。并在这些人的熏陶下,一改此前在安贝尔学院习得的传统画风,开始用独特而柔美的女性手法创作立体派作品:早期的作品里厚重的边界线条、块面式的转折、平涂的体积处理,明显受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影响,而画作中的蓝和粉,几乎就是从毕加索的画作中蘸取的。

  罗兰珊向毕加索取经

  罗兰珊向莫迪里阿尼取经

她画自己,画爱人阿波利纳尔,画亲密的朋友们:毕加索,布拉克,费尔南特,斯泰因……罗兰珊成为阿波利纳尔的缪斯女神,在阿波利纳尔的《醇酒集》中,占去了半册诗集的“玛丽组诗”,都是他为罗兰珊所作。

这个浪子以无限的赞誉回报罗兰珊,在他的重要艺术评论中,不遗余力地推介爱人的作品:“她毫无男性的缺点,又最大限度的具备女性的长处……”;“比起其他从事造型艺术的女性来,她的艺术多了几分男性化。这种理想的雄健结合一种优美,是在别处可能找不到的一种魅力。”“……朴实坚定而大胆,在优美和清雅方面,可以得到最高评价,至于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在我看来,也只有毕加索可与之媲美”。

  《艺术家群像》,1908

罗兰珊作为一位女性,能在上世纪至五十年代,在巴黎这个世界各地艺术家朝圣地,及孕育着世界各国美术大师的摇篮里脱颖而出,除了她接受过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之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女性特有的洞察力和似水的柔情都是她成功的因素。

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上能留下名的本来就少得可怜,这并不是女性没有创作才能、画不出好的画,而是整个社会对其的压抑,“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特性始终将女性放在了低层、委婉、不善于表达的位置。即使出现几个能让人记住的女性艺术家其也是接受了社会给她的位置或是将自身的女性身份抛弃——印象派的卡萨特在其作品中多以人母的视角在画面上呈现那永远安慰温馨的母子关系,墨西哥瑰宝的弗里达的画面中常常有种雄性味道,甚至在自画像中将自己加上胡子,将自己男性化去投身于墨西哥人民运动。

而罗兰珊却不同与这些女性艺术家,她完全满足于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并享受于此。所有传统阳刚、高昂、雄伟的美学观在她的作品中都很难找到,她的作品始终如少女般的梦,去呈现女性特有的情怀。而大量的作品都是以自身青春时期为参照物,即使到了年迈,她作品里的自己也是那楚楚动人的少女形象,看似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享乐,其实只是真实的做着自己女性的部分,用自身的美学去逃脱现实的残酷和无赖。

即使满脸皱纹,自画像依然青春

  自画像

自画像一直是画家们用来审试和解刨自己当下状态的手法。不管是内心还是身体面貌,都可以让观众从画中文本看到创造者当时的状态。古典的伦布朗,近代的梵高都通过用大量的自画像对自身每个年龄感情阶段做出告白,里面所含的个人精神是其它类型不可比拟的。

  自画像

但自画像到了罗兰珊手中却成为了一面只存在于白雪公主后母手中的“魔镜”,不管战争如何激烈,自己的体貌如何多出皱纹,镜中的她都是那么优雅、美丽、青春,好像少了些近当代艺术所提倡的社会使命感,但从其它角度来看会不会是另一种美学价值。这种美学完全是个人化的东西,它只适于个体精神上的需要,即使外部战争非议不断,他都执着于自己的美好世界,有点乌托邦,但也可以称其为桃花源。

一步步向前,从波提切利到马蒂斯

对于罗兰珊独特的绘画风格也并非理所当然的横空出世,她还是在对他人的学习借鉴中,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再通过不同人事的影响才完成了自我。20世纪初期的巴黎对于20岁左右的她充满了无限的诱惑,那时正是马蒂斯,毕加索等引领的时代,正是现代艺术全面冲击传统绘画的时机。

  罗兰珊向马蒂斯取经

幸运的罗兰珊走进了走些大师中并参与其中,面对这些门派的开山鼻祖以及全新的观察表现方式,她和普通人一样开始也被其吸引,此后的绘画抛弃了学院派的传统,大量游走走于各个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其间:野兽派的线,立体派的结构重组,巴黎画派女性人物的细腻,而且还不忘用现代手法去对波提切利这样古典大师人物美学再现。

  罗兰珊向波提切利取经

对于罗兰珊这么高傲这么特例的女性,思想和性格虽然“放荡不羁”,但面对于绘画对于艺术还是会诚恳的一步步向前。这种态度尤其在当今的艺术圈值得提倡,任何事物的横空出世都有其缘由,任何自我风格的形成都需要前期的大量学习和借鉴,可以去对传统事物进行破局颠覆,但前期必须对其有所继承,不能完全将其抛弃,只是单凭自身的视线和想象去塑造所谓的自我风格。

笔下只有女人,容不下男性阳刚

在对古典巨匠和同时代大师的学习后,罗兰珊并没有一味的朝着某个固定派系的风格持续下去,而是在接受各派所长后渐渐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习惯中,慢慢诞生了现在人们提到罗兰珊就会联想到的——整体以粉色调为主,柔美和优雅气质的女性画面。

这时的罗兰珊描绘的对象除了自身以外其它几乎也都是以女性为主,好像画面中的粉调也容不下男性角色所带出的气息。笔下的巴黎女性,都有风雅的情韵。虽然她早期试过用立体派和野兽派的线条来表现巴黎的女性,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淡雅而稍透忧思饱的色彩来表现女性柔婉娴雅的体态和那种不言而喻的风雅。

即使在战争中“莫名其妙”的被法国定为叛国罪而逃离他乡,也没让她用绘画去表现逃离中的苦处和叛国罪的无奈,反而画面中的人物只剩下那单一纯色相,那种透明明快的淡粉色放佛能让她脱离现实中的种种不快,让她沉醉在自己的梦幻国度。谁又能想到画中少女的不少原型是那个年到中年或者白发苍苍的罗兰珊。

  《可可·香奈儿》(左)

1920年代,知识分子与上层社会对文化、艺术充满狂热,罗兰珊被迎接到巴黎社交圈,成为众多女性名流指名的肖像画家。她最有名的委托人,有“橘园”的女主人居庸夫人,以及与罗兰珊同龄的可可·香奈儿。

然而香奈儿嫌罗兰珊将她描绘得太过娇弱,没能体现出自己干练的男性化风格,愤而拒收。虽然与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娜塔莉·巴妮(Natalie Clifford Barney)这些女性主义者(同时也是女同性恋)交往丛密,但罗兰珊的画作始终维持纯粹的女性视角,朦胧的画风堆满脂粉气。她笔下那些与世无争的柔软女子,馨香而优雅,似乎永远不会老去。罗兰珊最著名的画作都诞生于这一时期,画里的女子无一例外,肢体丰腴饱满,脸颊红润,嘴唇柔软,葡萄眼眸温柔如鹿,像是未谙世事的处子,一派天真。

绘画以外

1913年,30岁的罗兰珊站到了命运的转折点上:母亲去世,与阿波利奈尔分手,与日耳曼男爵奥托·冯·瓦特根(Baron Otto von Waëtjen)成婚。阿波利奈尔心碎地写下他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蜜腊波桥》,以缅怀他夭折的恋情。一战随即爆发。由于德国丈夫的累及,罗兰珊被迫自动放弃了法国公民身份,这对新婚夫妇不得不在蜜月旅行中途匆忙流亡中立国西班牙。

  毕加索拍摄:罗兰珊正作为其模特

罗兰珊流亡期间的作品,仍带有立体派的余韵,却也渐渐显露出自我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基调压抑灰色,描绘的都是忧愁,苦闷的女性形象,似在追忆蒙尘的璀璨巴黎生活。她的画作中开始反复出现一把吉他:那是过世的母亲赠送的礼物。而那位男爵丈夫,既没有留下照片,也自始至终没有在罗兰珊的画作中出现过。战争期间,阿波利奈尔志愿参军,1916年春头部负重伤,回到巴黎。2年后的暮秋,死于横扫欧洲的西班牙流感。

  这张艺术界有名的合照作者是罗兰珊(从左到右:莫迪里阿尼 毕加索 布拉克)

  巴黎的聚会(中国的常玉和潘玉良也常出入其中)

就像罗兰珊自我描绘的“爱慕奢华,生在巴黎三生有幸”那样,在绘画以外的日常生活中,罗兰珊常常出没于那个被称为“黄金时代”文艺圈子的聚会,奢华和浪漫自然也是必不可少。与文学大师阿波里內尔的相爱,与毕加索,布拉克,藤田嗣治,莫迪里阿尼的相交,与可可香奈儿等人的合作....都已成为人们谈论故事。有人说罗兰珊很是幸运,她的名气和才华的光辉都是吸取于身旁耀眼男性,如果她没在巴黎,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大师相伴,她会和很多有才华的女性一样被淹没在那个男权主意的时代,但或许正是在遇上这些人物,在不断变化的时间、空间里她仍然保持了自我美学的独立性才造就了她成为现实中的牝鹿。

如今市场

  《BALLERINES AU REPOS》

常理来说,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史中留有一席之地,并且与她有关系的艺术家都是如毕加索、莫迪里安尼等等级的人物,作品也受到了她们的赞赏,自然,作品价位就应该不低。但如果从目前的拍卖市场去看,罗兰珊却与之有所偏差。其作品最高成交价,来自2013年纽约苏富比,作品《BALLERINES AU REPOS》以22.1万美金成交。要知道,其好友毕加索、莫迪里安尼等人作品早已是千亿级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