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及艺术博物馆的起源

时间:2017-07-03 10:18:00 | 来源:

资讯>国际>

编者按艺术博物馆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精神文明的高度和当地人的文化素养、内在气质。江苏拥有中国艺术博物馆多个重要的历史第一,南通博物苑由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现特邀青年学者李万万开设“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未来”专栏,全方位呈现艺术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与读者分享艺术博物馆的灿烂篇章。

艺术博物馆是什么?我们不妨从“艺术品”这个概念谈起。

首先要明确一点,“艺术品”是一个非常晚近的概念。今天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许多艺术品,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历史背景的艺术品,都不是以“艺术品”这一名义被创造出来的。它们曾经是劳动的工具、信仰的寄托、事件的记录、权力的标志、财富的象征等等。在各自的历史情境中,它们为了千差万别的目的而存在,由于各不相同的价值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不断演进,这些东西得以发挥作用的历史条件或早或晚地消失了。于是,它们本来的功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淡忘,但是珍贵、稀有、具有审美价值等特征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凸显。这些已经不再“有用”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的真实联系悄然断裂,却并不会全部遭到丢弃,而是有一部分仍然被喜爱、受重视,并且被重新归类,进而获得了“艺术品”这个共同名称。

作为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它们曾经在各自的位置上被役使、崇拜、阅读、敬畏或者觊觎;然而作为艺术品,它们会被安置在一起,于是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收藏。当社会历史条件促使艺术品收藏开始公开展示,一种既收藏又展示艺术品的机构就应需要而发展起来,它往往还兼具研究、教育等功能,它就是许多艺术品最好的去处——艺术博物馆。艺术品在其中被公认为人类历史、智慧、审美、文明的结晶,受到最精心的照顾,轮番迎接公众好奇又欣赏的目光,还有专家的研究。

因此,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实体存在,承载了关于艺术品形成、收藏、展示、研究等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制度。在这里,人们将值得鉴藏的艺术品升华为人类观照自身精神世界的重要参照。这对艺术博物馆的建筑实体所具有的品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人们鉴藏艺术品的活动创造条件、营造特定的氛围。这样的要求在某些层面上与宗教对建筑的要求相似。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本来就密切而微妙,在艺术博物馆的发源地欧洲——就像世界其他有早期文明的地区一样——这种关系持续了数千年。

以绘画等视觉艺术帮助宗教宣传在古希腊时代即已存在。在一些文献中记载,古希腊有专门供奉绘画作品的神庙,也有一些神庙专辟出房间收藏绘画作品。古希腊还有一种称为“pinakotheke”的专门场所,专供人们供奉图绘宗教内容的陶板以及镌刻祈祷碑文的地方。后来的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文化,将其系统化,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新创造。比如罗马着名的万神庙,由于采用了拱顶设计而在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圆厅。这种奇妙的空间营造方式,为艺术品在其中的陈列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可能性,也让它在宗教功能以外更像一座为艺术而存在的建筑。罗马的公共会堂、广场等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建筑也成为垂范后世的经典。

基督教合法化以后的教堂从已有的公共会堂形制基础上发展起来,先后形成了罗马式和哥特式两种主要风格。由于反对偶像崇拜,基督教的教堂在很长时间内并不像神庙一样竖立大型雕塑,而是以各种绘画来向众多没有读写能力的教徒介绍神的故事。在上千年时间里,欧洲最主要的艺术赞助者来自教会,世俗的赞助人也往往要求艺术家创作宗教题材的作品。历史上的宗教建筑和带有宗教艺术痕迹的宫殿成为今天许多艺术品最初的收藏与展陈场所,目前有不少艺术博物馆就是由教堂、修道院、宫殿转化而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