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幅伦勃朗真迹驾临

时间:2017-06-16 15:22:36 | 来源:北京青年报

资讯>国际>

《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1634

《嗅觉的寓言》1624-25

《穿金边斗篷的少女》1632

《老人肖像(可能是拉比)》1645

《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1635

展览: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

时间:2017年6月17日开幕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8展厅

“将我比做伦勃朗!这简直是亵渎!像伦勃朗般的艺术巨匠,我们应拜倒在他面前,永远不拿他去和任何人比较!”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这句感慨,想必概括了西方艺术史中无数艺术大师的心声。

小城莱顿大师的绘画起点

在距2014年“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完成近3年之后,我们终于有幸将伦勃朗请进国家博物馆。作为全球藏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作品最丰富的私人收藏之一,美国莱顿收藏馆携11幅伦勃朗真迹亮相于国家博物馆,“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特展开始了。尽管在整个展览展出的六个主题74幅作品中,伦勃朗本人真迹的比重不足1/7,但作为荷兰国宝级的巴洛克时期绘画巨匠,考虑到展品高昂的价值和保险金额,11幅伦勃朗作品在同一展览集中呈现在全国范围内绝对前无古人。

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竞相举办的伦勃朗特展中,大都聚焦大师黄金期和晚年的成熟作品。而他在初出茅庐,还未曾离开家乡莱顿前往阿姆斯特丹闯荡时的早年作品极少能一睹真容。本次特展中集中呈现的11幅创作于1624至1645年的伦勃朗作品,不仅有机会让艺术爱好者来品读大师从初出茅庐到功成名就这20余年中所经历的绘画技巧的成熟与改变,更能通过这些作品映射伦勃朗前半生最意气风发的人生境遇和创作状态。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恩于1606年7月15日出生于距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25公里的小城莱顿,而美国莱顿收藏馆现有的11幅伦勃朗作品中,不乏其青年时期在莱顿创作的画作,莱顿收藏也因上述两个原因而得名。身为磨坊主的儿子,家中并无任何绘画渊源,但伦勃朗却对绘画颇为喜爱,甚至在14岁考上莱顿大学学习古典文学之后不久,出于对绘画的兴趣而弃学从画。在进入雅各布·范·斯万登伯格的工作室做了3年学徒,只身前往阿姆斯特丹师从彼得·拉斯特曼深造半年后,年仅19岁的伦勃朗与他的好友画家、比他年轻一岁的扬·列文斯在故乡莱顿合伙开设了工作室(扬·列文斯的自画像同属莱顿收藏,得以在此次特展中呈现),并于1627年开始正式招收学生。次年,伦勃朗首位高徒格里特·德奥正式拜入伦勃朗门下,在本次展览中也收录了他的9幅作品。直至1631年末移居阿姆斯特丹,伦勃朗的莱顿时光才最终画上中止符。可以说,家乡莱顿是这位荷兰巴洛克绘画巨匠迈进大匠之门的起点。

早期作品被歌德赞为“思想者”

在本次特展中,他于1624-1625年间刚刚开设工作室期间的同一系列作品《(三位乐师)听觉的寓言》、《(昏迷中的病人)嗅觉的寓言》以及《(结石手术)触觉的寓言》集中亮相。其中《(昏迷中的病人)嗅觉的寓言》更是因画中病人头顶上带有伦勃朗早年亲笔签名“RF”而弥足珍贵。

对比其成熟期以及晚年的作品可以发现,在上述三幅作品中,既没有他壮年鼎盛时所喜爱描绘的华丽服饰,也没有晚期潦倒时作品中的深刻与深邃,传承于卡拉瓦乔的光影明暗对照画法也尚属实验阶段。然而,年方弱冠却天赋异禀的伦勃朗在两位老师不足4年的专业调教之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把控画面的故事性,以及对人物神态的精准刻画。这一特征被比他晚近2个世纪的德国哲学巨匠歌德给予重点关注。歌德在看罢他1633年创作的版画《好撒玛利亚人》之后将其誉为“思想者伦勃朗”。他认为,伦勃朗画中最关键的元素在于“他不仅关注画中的主角,且将围绕在他身边的小人物都紧密结合在同一情景中,从这点来看,他所描绘的事件能够完全重构成为当代情境。”

艺术天才的诞生轨迹往往是与众不同的,不仅要能兼收并蓄,还必须树立起鲜明的个人风格。就读古典文学对历史题材的熟识;从恩师雅各布·范·斯万登伯格吸收了对历史及宗教题材作品的创作要领;鉴于伦勃朗本人从未离开过荷兰,他对描绘光影明暗画法的独到之处也从曾游历意大利3年的老师彼得·拉斯特曼身上获益匪浅(彼得·拉斯特曼的作品《大卫将约押的信交给乌利亚》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求学经历相结合,促成了一代大师最初的成长。

“自拍狂人”的自画像

凡提到伦勃朗的代表作品,就不能不涉及他的自画像。身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自画像狂人”,伦勃朗存世的自画像多得有点儿像17世纪的“手机自拍照”。在他63岁璀璨的艺术人生中,共创造了近百张自画像(据不完全统计,包括50幅油画,32幅版画和7张素描)。梵高曾说:“人们都说,而且我很愿意相信这点——了解自我很难做到。但其实画好自己更难做到。”伦勃朗现存的大量自画像,在照相技术尚未发明的17世纪,除了可以用于研究他本人绘画技巧的发展和演变之余,对于解读他各个时期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比任何史料记载都鲜活的例证。

看过很多晚年伦勃朗的自画像,相比之下早年的接触得较少。其最风光无限也具代表性的《34岁自画像》创作于1640年,收藏于伦敦国家画廊,而这次展览展出了1634年前画的《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

2015年在布达佩斯的“伦勃朗与荷兰黄金时代”特展中,曾摆着他1629年所创作的《自画像》,时年23岁的伦勃朗还未曾前往阿姆斯特丹闯荡,一脸的青涩质朴。相比之下,创作于1634年的《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显然成熟很多,在外形气质方面也有了显著提升。1634年7月2日,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迎娶了莎斯姬娅·凡·尤伦堡,是曾资助他的画商尤伦堡先生的侄女,出自名门望族家境富有。他还在同年加入了圣卢克工会,这个身份允许他教授学生并接收学徒,得以成为个体经营的艺术家。由此可见,1634年的伦勃朗堪称爱情与事业双丰收,而我们显然能够从同年创作的《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中感受到时年28岁的画家此刻的意气风发。

对细节的追求近乎偏执

除自画像外,伦勃朗最令世人惊叹的便是他赖以成名的肖像画。本次展览展出的《红衣男子像》、《穿金边斗篷的少女》、《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他与工作室共同完成的《安东涅·库帕尔肖像》皆与《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创作于同一时期。无论是《红衣男子像》中的须发、《穿金边斗篷的少女》中模特开衫的金色缝边、《安东涅·库帕尔肖像》颈部围绕的白色针织项巾,还是《双眼被阴影覆盖的自画像》本人身披外套的皮草毛绒质感,这几幅伦勃朗刚到阿姆斯特丹不久所委约的肖像画展示出了这位巴洛克绘画大师对细节几乎偏执的追求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准度。

这其中,尤以1635年的《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堪称伦勃朗早期作品的经典。披散双肩的金发,金色披风的华丽与立体感,裙装与桌布等布料的质感与垂感,不满30岁的伦勃朗对物体材质的精确描绘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画面用一束高光点亮智慧女神密涅瓦阅读时的瞬间,凸显了伦勃朗在继承卡拉瓦乔光影明暗对照画法的基础上,将卡氏极富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张力的高光调整为更贴近日常生活烛光的渐变氛围。在弱化剧烈冲突的同时,通过光影的明暗变化突出人与环境相结合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能在而立之年达到如此绘画功力,伦勃朗成为当时阿姆斯特丹首屈一指的肖像画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夜巡》后潦倒却仍坚持自我

纵观伦勃朗的艺术人生,以他1642年所创作的传世经典《夜巡》为分水岭来划分是最为恰当的。从小城莱顿来到阿姆斯特丹发展一举成为当时全城热捧的名画家,创作《夜巡》前的伦勃朗可谓风光无限。我个人认为,伦勃朗之所以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源于他在完成《夜巡》后从巅峰走向潦倒仍坚持自我艺术风格的魄力和胆识。饱受争议的《夜巡》导致订单寥寥,夫人莎斯姬娅去世和最终破产的生活窘境,仍不能动摇伦勃朗忠于自我风格且并不刻意迎合市场好恶的决心。《夜巡》前的伦勃朗注重描绘华丽美,而《夜巡》后的他则专注于不加粉饰的写实和深邃的情感刻画。这个画风趋势的转变从展出的1640年《白帽妇女像习作》便可初寻蛛丝马迹,并从两幅1645年的习作《老人(可能为拉比)肖像》和《少女头像》得到充分证实。

11幅伦勃朗真迹的集中呈现,堪称一部浓缩的画家前半生自传,能够让观者切身感受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心境时,这位绘画大师通过画笔所记录下来的心路历程。“我曾受益于三位大师:自然,委拉斯开兹和伦勃朗。”这是西班牙绘画巨匠弗朗西斯科·戈雅的自白。而受益于伦勃朗的艺术家们,又岂止罗丹和戈雅二人?

零距离接触这位荷兰国宝级绘画巨匠真迹的观者,在欣赏他精湛绘画技巧的同时,切记站在画前,细细品读这位罗丹口中的巨匠通过手中的画笔所讲述的人生故事。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