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瓦工:肖恩·斯库利

时间:2017-06-14 19:18:41 | 来源:美术报

资讯>国际>

6月8日,肖恩·斯库利的个展“名作‘陆地线’”在华盛顿的赫什霍恩博物馆和雕塑园开幕,展览将至10月1日。斯库利1945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75年移民美国,创作和生活辗转于美国纽约、西班牙巴塞罗那和德国慕尼黑。同时他在1989年和1993年两次获特纳奖提名,哲学家阿瑟·丹托(ArthurC.Danto)称其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油画大师之一”。

本期域外带你走进被誉为“灵魂的瓦工”的肖恩·斯库利的抽象艺术世界。

  肖恩·斯库利 房间里的人 1967年

萨义德(EdwardWadieSaid)在《寒冬心灵》中这样形容流亡者:大多数人主要知道一个文化、一个环境、一个家,流亡者至少知道两个;这个多重视野产生一种觉知;觉知同时并存的面向,而这种觉知——借用音乐的术语来说——是对立的。流亡是过着习以为常的秩序之外的生活。它是游牧的、去中心的、对位的;但每当一习惯了这种生活,它撼动的力量就再度爆发出来。

肖恩·斯库利(SeanScully)是战后抽象主义绘画中一位重要的国际艺术大师,亦是一位爆发出这种撼动力量的流亡者。《金融时报》认为他“与历史上那些用绘画赋予人类愉悦感、探索人性重要价值的艺术大师并驾齐驱”。

超越形象

而这样一位抽象艺术大师的艺术之路却并非从抽象起步。在纽卡斯尔大学求学时,斯库利接受的还是传统具象绘画教育。在他1967年《房间里的人》中,还能明显地看到马蒂斯一般的用色与结构。紧接着1970年摩洛哥之行,他眼中的一切都是几何图案。但这些又区别于工业生产方式影响下的标准化几何形状。同时,摩洛哥织物的条纹图案和色彩给斯库利留下难忘的视觉冲击。“在那里你能体会到狂喜的感觉,但人们又是在缤纷的织物中有条理地制造这种精神体验。伊斯兰教没有神像,人们编织彩色条纹,用抽象建构世界观,这非常动人。”

于是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转向抽象——创作网格式的绘画作品。不过这些网格形式的绘画中仍包含具象的意味,透露出城市形象的蛛丝马迹。彼时斯库利的作品深受蒙德里安的构成主义影响,充分体现一种严谨的秩序感。1971年创作的《纽卡斯尔爵士乐》、1973年创作的《对角线》都与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一脉相承。

1975年,受大西洋彼岸极简派吸引,斯库利选择了当时更活跃、更自由的纽约。进入新环境后他开始使用工业材质,用粗鬃毛刷在画布上肆意挥舞,或将层层胶带藏在丙烯涂色中。“当时的美国社会非常野蛮、暴力,但这种动荡不安、‘达尔文式你死我活’的状态又非常吸引我,我像矿工般生活,肩负着开采重任。我喜欢用胶带创作,它们让颜料更具条纹感,当我把胶带揭开时,会发出一种黑色的嗡嗡声,就像俳句和禅学经义一样。”他完全放弃了具象感——采用条纹、条带和油漆块状颜料——探索情感穿透力在色彩中的潜能。整个70年代转变的本质在于斯库利认为与其具体地介绍某种事物“在中国是什么样,在伦敦是什么样,在莫斯科是什么样”,更希望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普世的真实。最终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彻底超越形象限制。

打破边界

从具象到抽象,从网格到矩形,在那些既明艳又暗沉、堆积着丰厚记忆的色彩中,斯库利实践着他的艺术“越狱”之旅。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斯库利曾经试图将抽象性从极简主义带来的混杂中分离出来,“一想到新的创作会让人们不再迷信美国的抽象主义和极简主义,就令人兴奋”。于是斯库利80年代的作品,很多采用切割、切片、对接的方式,展示了一种荒谬、不舒适却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正如创作于1981年的《前与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件雕塑作品,斯库利用他独有的条纹语言绘制了纽约摩天大楼挤压在一起的模样。

《前与后》创作起源于斯库利的仓库阁楼中建造仓库时剩下的木板木条。他将这些尺寸、质地不一的木头改装成画板,把它想象成是不同的人,面向不同的方向,所以命名为《前与后》。这幅新作品在纽约皇后区一个不起眼的朋克音乐家活动的画廊里展出。斯库利认为这里很适合他的作品——画作本身即拥有一种音乐性,一种与现实不协调的抒发。很多人站在《前与后》面前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识:尽管它是如此抽象,你却知道他说的就是纽约,他被迅速读懂。斯库利情感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通过大小不一的结构和颜色之间的对比表现了出来。

2012年的《夜与日》由八幅竖条铝塑板油画并排组合而成,是一幅“崇高又具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其中每一件都是由高度不一的黑色和灰色横纹构成,像一列黑暗中穿行的火车。艺术家自己的评价是:“黑色对我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颜色。马蒂斯曾将黑色称为色彩中的女皇;而在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西班牙绘画中红、黑色有一种令人折服的美丽;画家委拉斯贵兹、戈雅和毕加索都证明了这一点。更不用提我童年就熟知的宗教天主教。人们说天主教徒每天都想到死亡的黑色,我也是这样的,时刻为它在做准备。我们在观看这张照片的时候,更多的是,更多的视觉经验来自于画面呈现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而引发的许多联想。”

  肖恩·斯库利 对角线 1973年

触控情绪

《光之壁》系列中最早的一件创作于1998年。整个系列均由数个长方形矩阵构成,没有具象的画面,每一矩阵都使用了一种颜色,充满节奏和抒情的笔触自由地越过边界,向另一个空间延伸,矩阵的颜色由多层油画颜料叠加而成,层次从稀薄到粘稠。创作于2011年的《光之壁·热量》,描绘了地中海炽热的阳光和海水所代表的生命力。画面的高暖色调让人联想到地中海地区灿烂的阳光之下的黄昏景象。《光之壁》系列作品的副标题的用途往往不是为了方便将作品从整个系列中区分出来。更多的是,无论是从一开始还是在创作途中,这些主题促进了图像的产生。它们不是具体的风景或者肖像,却提示了艺术家的某种情绪。

2013年斯库利创作了新的系列——“路线”,无疑以更自由的方式重温了70年代的极简主义。这些作品的画面一般由六至七道的手绘横纹构成,每一道横纹都是一种不同颜色,笔墨痕迹非常明显,甚至有一种高低不平的感觉,作品就是这些不同颜色的叠加结果。《路线·黄》包括六道颜色的横纹,用色非常节制,画面被三条黑色的横纹打断,跳动的黑色和灰色、棕色以及橙色融合在一起,指向一个广阔无边的时空。

肖恩·斯库利玩过摇滚开过蓝调俱乐部,他的创作深受音乐和文学影响,U2乐队主唱波诺曾形容斯库利为“灵魂的瓦工”,他说:“我很幸运能与肖恩·斯库利的作品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它们毋庸置疑是音乐的、富有诗意的。”但最根本的是,从意大利艺术家莫兰迪身上“不妥协、不逐流”的精神传承使肖恩·斯库利在长达50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如一,以自己的方式拒绝一切风尚和流行,坚持对艺术内在的追求。斯库利笔下线条柔和的多彩矩形,正如都柏林乡郊一排排朴素小平房,米黄、深棕、粉蓝……它们在爱尔兰诗意氤氲的天空下浮动着。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