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海外

俄罗斯让古物活起来 开启"1平米1卢布"计划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9-01 10:44:04 | 文章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位于莫斯科北部的全俄展览中心,日前迎来了75岁生日。这一巨大的建筑群,包含展馆、公园、餐厅、剧院等各类设施。它们在苏联时期盛极一时,但如今时过境迁,展览中心处处透着衰败。

今年7月,阿塞拜疆与莫斯科政府签署协议,以1平方米1卢布的价格,租赁全俄展览中心原子能馆,翻新修缮后用于阿塞拜疆组织展览、文化活动,以及开设阿塞拜疆餐厅等。这个项目属于莫斯科市政府“1平米1卢布”计划,目的在于吸引投资者参与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修缮翻新。按照这一计划,莫斯科市政府对所属的破败古建筑和庄园实行廉价租赁,承租人从缔约之日起5年内对古迹进行维修,随后以每平米1卢布的租价获得最长49年的租赁期。

“1平米1卢布”计划,只是莫斯科市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努力的一部分。放眼整个俄罗斯,对古建筑的保护也十分重视。俄罗斯将历史文化遗产按照珍贵程度,分为联邦级、州级、市级等不同级别,由不同级别部门负责保护、修缮和管理。根据俄罗斯法律规定,对古建筑进行翻新等大规模整治工作时,需要召开听证会征求民意。这个过程中,“古建筑监督组织”“全俄保护历史文化纪念物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发挥了积极监督作用。

笔者在莫斯科生活多年,发现俄罗斯人特别喜欢为古建筑“树碑立传”。这一传统,自苏联一直延续至今。无论城市大小,街头建筑物外立面上经常可见金属标牌,上面注明这栋建筑受国家保护,哪位名人曾在哪一段时间在此居住,或者曾发生过哪些历史事件。见到此类标志牌,笔者常会感叹:“哦,原来他住在这里”。原本“其貌不扬”的建筑,也因为这种历史厚重感,在笔者心中顿时高大上起来。

对古建筑的保护,俄罗斯人一直奉行让古物“活起来”的理念。苏联解体混乱期过后,国家有一定财力便着手历史文化遗产的清点、抢救、修缮和保护工作。俄罗斯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位于莫斯科新阿尔巴特街的故居,便是“受益者”。这座小楼外观朴实平淡,内部装修精致典雅,定期举办小型音乐会、读诗会,吸引着众多“粉丝”前来纪念。

而位于圣彼得堡的康斯坦丁宫,原本已经荒废,经俄总统普京提议重建之后,不但恢复了昔日风采,还增建了音乐喷泉、现代化会议室等设施。八国集团峰会、俄欧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相继在此举办,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均得到充分体现。

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古建筑在俄罗斯也同样受到经济利益“侵蚀”。据俄官方数字,俄罗斯每年失去的历史文化遗产达数十个。以莫斯科为例,古建筑所在区域多是城市核心区,近年来地价飞涨,即便政府数次大幅提高破坏文化历史遗产的罚款,仍无法对此类行为形成强有力制约。

位于莫斯科阿尔巴特街附近的沃尔康斯基大楼,建于18世纪末,原属于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外祖父,曾出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中。2013年,这座古楼被修缮者伺机加盖两层,18世纪的外墙被拆除,整个建筑原貌遭到改变。据报道,加建的两层将用作出租,相较可观的租金,所缴罚款仍微不足道。

如何平衡古建筑保护与经济利益间的关系,这大概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难题,俄罗斯也未能例外。(赵嫣)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