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海外

徐冰新作在英国博物馆开展构建桃花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12 10:04:28 |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艺术家兼副院长
        徐冰做事下工夫、认真,甚至有些完美主义的苛求。看上去“已经差不多”的事情,徐冰一定要亲自检验,再要求重来。他有古板知识分子式的固执,这让“桃花源”的工作伙伴们无奈,但又佩服。
        他对自己这一点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就不会让它“稀里糊涂地办下去”。他通常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情,并且一旦决定要做,就兢兢业业,直到完成。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一般来说,他也有足够的信心。
        徐冰回忆担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的决定,他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有“累不死”的特点,按照当时对自己的判断,“应该能胜任这个工作。”2008年1月,他接受教育部任命,正式回国“任教”。
        “累不死”是徐冰1980年代的外号,那时候他刚毕业留校任教。那是一个冰雪融化的时代,是属于文艺和知识界的狂欢时刻。身边的同事、朋友们到处聚会、参加诗会和沙龙、疯狂地喝酒、聊天。徐冰也参加,但更多的时候,他都在中央美院的宿舍楼里伏案刻字。徐冰常常熬到凌晨,然后胡乱刷牙睡去。
        日后让他蜚声国际艺术界的《天书》就是这样刻出来的。徐冰打乱中国文字原有的偏旁部首,让每个新造的字看上去都煞有介事,但却没有承载任何意义。这些文字看上去严肃但又搞怪,没有人能认出它们。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商务印书馆的老编辑们认认真真地研究了半天,“一个字都没认出来”。徐冰很乐于提起这一点,一直严肃的表情终于笑起来。
        两年后,徐冰接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他住在拍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那间著名的地下室里,依然被称为纽约华人艺术圈里“最勤奋的艺术家”。
        徐冰以自由艺术家的身份在美国生活了18年。期间他创作了《新英文书法》《鬼打墙》《地书》等,在各大美术馆里展出,作品被永久收藏。徐冰成为西方世界最有名气的华人当代艺术家之一。
        现在,他用冷静而中立的语气回忆起在美国做艺术家的日子,回避对自己五年前选择回国到底是正确或者错误的结论性判断。尽管几年来他被行政事务缠身,“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做艺术和思考”。
        “在美国就是很自由,独立,没什么事干扰你。”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住在纽约,最大的痛苦,“就是怎么样做好你的艺术,(怎样)绞尽脑汁再往里走走。”而“现在要的事情就太多了”。现在,徐冰这样比较自己回国后与在国外的状态。徐冰有些无奈,“现在每天醒来就是一堆事儿,你只好一件接一件去赶。”他摇摇头,叹道。作为美院的副院长,他要处理的行政工作太多,几乎没有办法做规划。
        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徐冰身在国外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做展览基本不用担心钱的问题。成熟的美术馆或者博物馆,会为邀请举办展览的艺术家提供经费。徐冰要做的事情,只是在相对宽裕的资金条件下,如何把艺术做得更好,更让自己和对方满意。
        资本是徐冰回到中国很快就遇到的现实问题。回国后,他受某集团之邀创作《凤凰》,原本以为四个月就能搞定,但因为金融危机,计划延长至两年。展出的地点原本是在北京CBD区域的大楼里,也因为对方计划的变化而改变,这对徐冰来说是很可惜的事情。他特别看重作品和环境的关系。《凤凰》发布前的媒体会上,徐冰用他惯有的平淡、显得有些啰嗦的语调,向媒体讲述这件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资本的力量”。
        而这次在伦敦V&A博物馆开幕的新展,徐冰终于不用为经费发愁。10月初的北京发布会上,他用“万恶的资本主义”形容博物馆关于展览细节一些固有的约束。“但他有他的好处,你只要做你的艺术,不要管别的,”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这样说道。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