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萨奇拍卖:公关秀还是慈善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12 15:46:59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英国收藏大亨萨奇和BBC厨房女神罗森10年婚姻落下帷幕

文/朱洁树

艺术拍卖中有一个“3D规律”,即Dead(死亡)、Divorce(离婚)、债务(Debt)可以促进艺术品的流通。比如,当美国城市底特律带着180亿美元负债宣布破产后,其市立美术馆的珍贵藏品就成了世人垂涎的目标,媒体的热炒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据悉佳士得[微博]已经多次前往底特律为底特律美术馆的藏品估价。

“3D规律”似乎屡试不爽,即便连收藏界呼风唤雨的大亨也未能幸免——尽管,当代艺术界知名的英国萨奇画廊一再表示,即将在佳士得拍卖行以无底价、无估价方式甩卖的50件大型雕塑和装置,与收藏家查尔斯·萨奇和美食作家奈杰拉·罗森(Nigella Lawson)的离婚事件“并无关系”。

离婚之际 卖便宜给美术馆

事情缘起于6月初,当时,英国一家小报登出了一幅萨奇在某家餐厅露台上掐住其妻子喉咙的照片。很快,关于夫妻失和的流言就转化为一场实事求是的离婚官司。7月底,伦敦最高法院举行了两位的第二次离婚官司听证会。据悉,70岁的萨奇和53岁的罗森而今正在等待最终的判决,估计在6个星期之后,他们10年的婚姻将正式落下帷幕。

二人的离婚或许会让一些艺术界追星族感慨不已,就像俄罗斯大佬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和交际花朱可娃,艺术明星杰夫·昆斯和他的艺术灵感之源、艳星伊洛娜一样,萨奇和第三任妻子、BBC美食节目主持人暨作家,人称厨房女神的奈杰拉·罗森的出双入对也是艺术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和茶余饭后的谈资。罗森陪着萨奇四处搜罗艺术品,迷人的风采曾经一度擦亮了萨奇这块招牌。

与此同时,萨奇画廊的资深主管菲利帕·亚当斯宣布了“与离婚事件毫无关系”的、10月17日由佳士得主持的拍卖会,“我可以直截了当地宣布,我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计划此次拍卖了。”亚当斯表示,拍卖所得将用以支持萨奇画廊的公众教育项目,理想状况下,这些艺术品将由公共机构购入收藏,“我们希望能够给美术馆一个机会。这些作品应该为更多人所欣赏。”

这批作品包括著名德国艺术家伊萨·根泽肯、比利时艺术家卡拉·布莱克、加拿大艺术家大卫·阿尔特米德的雕塑,这几位艺术家都分别代表本国参与了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这也是佳士得自1970年以来第一次举办既无底价,又无估价的艺术品拍卖会。佳士得战后和当代艺术部门负责人弗朗西斯·奥莱德透露说,这是萨奇本人的主意。

通常,如果一件作品在拍卖时叫价没有达到底价,将会作流拍处理。按照活动主办方的逻辑,这次拍卖如果没有设立底价(通常是拍卖行给予艺术品的最低估价),公共机构可能会因此以特别低的价格收入一些作品——但对于在世艺术家来说可能是颇为尴尬的事。

根据艺术界专家路易莎·布克的说法,为了防止艺术家作品贬值,艺术家的代理商通常会“像眼镜蛇般”潜伏在拍卖现场,一旦有低价成交的迹象,他们就会果断出手叫价,甚至可能买下这件作品,“画廊可不希望他们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一落千丈。”

“萨奇做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我看来,这样不过是哗众取宠。只不过是做做样子,摆出一副颇具社会责任感的姿态。这是他的惯用伎俩,表面上谈论着公众教育,私底下依然能够赚得一笔。”布克表示,“如果他真的希望这些作品被公共机构收藏,他可以私下联系那些机构,提出一个合适的价格,或者索性就捐赠给机构。”

亚当斯坚称这绝不是什么哗众取宠,“我们对于艺术家非常尊重,并且非常关心。”举行公开拍卖只是因为“我们不可能联系到所有有意向的博物馆,所以索性支起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

佳士得的奥莱德代表萨奇向美术馆表达了出售的诚意。他表示,佳士得会与公共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并且向它们提供“特殊付款条款”,公共机构可以按月分期付款,而非一般规定的在30天内全部付清。

伪装成收藏家的二手画商

萨奇拍卖藏品并非什么新鲜事。事实上,他的收藏始终是“流动的”,他不断地出售作品,换取资金再去支持那些崭露头角的艺术家。而这一方式也逐渐被大量热情投身艺术市场的富商所效仿。

当代艺术和明星制度休戚相关,顶级的艺术家往往像影视界明星一样受到追捧,画廊、拍卖行通常也以追求更高知名度为己任,一些收藏家亦是如此。如果要说出一个典型的明星收藏家,那么查尔斯·萨奇当之无愧。

人们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艺术买家、伪装成收藏家的二手画商、唯一能创造一个艺术运动的收藏家,或者,一手打造了达明·赫斯特艺术假面的人。

查尔斯·萨奇出生于伊拉克,双亲是西班牙裔犹太人,萨奇(Sa'atchi)是阿拉伯文,原意是商人。他的弟弟莫里斯曾经表示,这个姓其实是“简单而醒目的事实能创造极大冲击”的缩写。这一论调不知道是不是一句玩笑话,但却精辟描绘出萨奇喜爱出风头的形象。萨奇最早在1970年代和弟弟莫里斯一起创立了萨奇广告公司,他或许可以代表20世纪媒介大发展时期广告商人的经典形象,深谙大众心理,点子不断,个个让人弹眼落睛。

而作为收藏家的萨奇自然也成为一位颇会制造噱头的人。2001年,萨奇画廊迁址到大伦敦市政厅的市议会旧址,位于泰特现代美术馆和泰特大英美术馆之间。开幕当天,他邀请了900位来宾,行为艺术家斯宾塞·图尼克找来80位志愿者赤身裸体躺在画廊前的阶梯上迎宾。这一排场轻松占领了隔天所有英国报纸的头版。

萨奇在1988年参观了赫斯特策划的学生作品展。两年后,他开始收入赫斯特的作品,《一千年》是他早期收藏的赫斯特作品,这件作品是一群苍蝇扑向腐烂牛头。不久后,他预付了赫斯特2.5万英镑,让他购买、运送、处理、装裱了那条艺术界臭名昭著的鲨鱼,这件泡在福尔马林里的鲨鱼尸体被称为《生者心中无惧之死亡恐惧》。

此后,他频繁出入于年轻艺术家的展览,用低价买下了大量新晋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候甚至将整场展览的作品全部买下。耸动、搏人眼球的作品正符合他的艺术品位,加之一些宣传策略,他可以轻易将一位艺术家捧红。而此后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例如英国年轻艺术家(YBA)的出现,也正和萨奇的趣味脱不了干系。

他的收藏策略通常是,买入一些年轻艺术家作品,在自己的画廊中展示,出借给其他美术馆,最终的累积效应能够同时捧红作品和艺术家本人。在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卖掉该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通常都有很高利润。

继赫斯特的鲨鱼之后,萨奇最为人所知、利润最夸张的交易是马克·奎恩的《自我》。这位艺术家用9品脱的冰冻血液铸出一个自己的头像,萨奇于1992年以1.3万英镑买下《自我》,并于2005年以150万英镑转售给一位美国藏家。关于《自我》,艺术界有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言,说有一次萨奇家的冰柜插头被拔掉了,奎恩的雕像化成了一滩血水。这一传言纯属虚构,然而,一念之间造就天价的当代艺术品,又在偶然之间化归虚无,这却代表了人们关于当代艺术的经典意象。

中国当代艺术火热之际,萨奇也没有抵挡住诱惑插了一脚。2007年10月,英国拍卖行菲利普斯联合纽约藏家霍华德·法伯推出“中国先锋·法伯专场”,集中抛售了45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在中国当代艺术价格如日中天之际,一些艺术市场人士由这次拍卖会似乎嗅到了西方藏家开始抛售中国当代艺术的蛛丝马迹,然而,45件拍品中40件顺利成交,让一些藏家稍许心安。更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的,是萨奇出手以80.4万英镑的价格竞得张晓刚[微博]的《血缘》,这笔资金据悉是他同期出售德国当代绘画所得。跟风型收藏家似乎从中品出了“看跌德国当代艺术,看涨中国当代艺术”的意味。

事实上,萨奇收购中国当代艺术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2008年10月,萨奇继续为中国当代艺术站台。2008年10月,他在伦敦切尔西的萨奇画廊新开张时,开幕展即为“革命在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展览中包括曾梵志、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等中国当代艺术明星的作品悉数登场。及至2009年,萨奇按照惯常的步骤将作品出手,2009年在香港举办的“萨奇专场”拍卖会上,将180件中国当代艺术转手他人。尽管中国当代艺术这一期间受到世界金融状况的影响并未如收藏家所愿大幅攀升,而萨奇这笔投资的收成也值得怀疑。不过收藏大亨显然不会纠结于一两场生意的成败,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新的市场。

公关大腕转型艺术慈善家?

近年来,萨奇似乎专注于为自己打造艺术慈善家的形象。

2010年,他宣布捐出200多件总计2500万元英镑的艺术品,这其中包括崔西·艾敏的《我的床》以及查普曼兄弟的《悲剧性躯体》,但始终没有哪家英国公立艺术机构接手。

关于英国公立艺术机构是否应该接手萨奇的收藏,当地舆论也有不同的声音。英国艺术评论家乔纳森·琼斯在《卫报》撰文表示,萨奇对于20世纪末的英国当代艺术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只有傻瓜才会拒绝萨奇的收藏。而另一些评论界人士则相信,英国公立艺术机构的谨慎,是希望在当代艺术和市场关系密切的当下,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姿态。

广告商出身,擅长并且惯于倒买倒卖艺术品并从中牟利的查尔斯·萨奇,尽管一直想要塑造其艺术慈善家的形象,但终究逃不过人们对于其公关手腕的审慎和质疑。包括本次拍卖会亦是如此。

斯蒂芬·德邵对拍卖表示了关切,他是艺术慈善机构“艺术基金”的主席,该机构帮助英国的公共艺术机构向公众筹款购买当代艺术作品。他将这场拍卖描述为“市场混战”,并且表示,在当前经济气候下,很少有哪家公共艺术机构有足够的现钱购买艺术品。

“当然,对于为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提供收藏机会我们一概欢迎,无论它是否可以真正实现。” Deuchar表示,“与此同时,我不是很清楚这一拍卖与萨奇画廊的收藏策略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它们只是画廊清理掉的作品吗?”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