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弗朗西斯·培根 只能和自己对话的艺术孤儿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24 10:57:23 | 文章来源: 当代艺术

蜗牛

人体对于培根来说是非常有魅力的。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他还开始致力于肖像画,从破照片和新闻图片里搜寻灵感。在他的作品中,一个人的脸总是有点模糊的,好像培根在那张脸上不断地涂抹、挖洞、打太极、揉面团,想一顿揉搓过后,可以把灵魂挤出来。当人们看他的肖像画时,眼睛似乎可以望的更深,穿过画面达到自己的内心。培根说“我希望我的画看上去仿佛是人类由此通过时留下的痕迹,像蜗牛一样,留下了他们存在过的痕迹,和已经在消失的记忆。”他的画是有力量的,幽深的,纠结又平静。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不到全身的人,大家不是坐在椅子上,就是被桌子或者电脑屏幕挡住了。在地铁里或其他拥挤的地方,人的身体往往是以局部出现在视线里的,半张脸,两只手和腰,翘起的腿,或者一个大后背。当我想起某个朋友的脸时,也不是他(她)的大正面,也许是四分之三的侧面,或者是阳光下大笑的嘴和下巴。周围朋友们的形象在现实中往往不是全部摊开展现给我们看,反而是局部的,有某种特征倾向的。这种局部性在培根的画里被充分放大了,同时又没有脱离本体。这些局部在整个身体里有时会令人感到不自在,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似乎更接近真实。无论是扭曲也好,惊恐也罢,他展现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部分特性。在很多古典的作品里,形象会是以一种完美姿态表露在画中,像壁画里优雅的古埃及人,或者是古典油画中爱神的姿态。当现代人像沙丁鱼肉一样被挤压到城市的大罐头里时,他们的姿态不是维纳斯也不是大卫,而是弗朗西斯培根式的。面对他画里那些尴尬的局部我们感到惊讶,因为这是我们自己。

如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所说,在人类潜意识的海洋里,我们拥有一种共同的古老记忆。在这一片沉默的混沌之中,会跳起一些大鱼,这些大鱼会迸发出艺术的水花,激起人们普遍的精神共鸣。培根到底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挖掘到何种深度,才激发出了如此强大的力量。坦白的说,要去说明他到底是怎么画出这些杰作,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笔法什么的,很难讨论,因为笔不在我们手里,笔在大师的手中,“在绘画方面,我们总是保留太多习性,我们删除的永远都嫌不够。”培根说。他随意画出了精彩,我们只能喝彩。浏览培根的采访,他总是在避免过于学术化地呈现他对艺术的想法,他不喜欢让人们看完评论以后再去对照着理论去审核他的作品。就如米兰昆德拉写的一样,“培根知道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已经被喧嚣晦涩、滔滔不绝的理论蒙上污垢,作品因此无法和观众(读者、听众)进行没有媒体传播也没有预先诠释的直接接触。”他不断地强调“偶然”在他的创作中的重要性。有时候一笔颜料意外地画在画布上,他一下子就改变了这幅画创作的主题,这和毕加索说的很相似,“不经意的一笔往往改变了我思路。”这种带着线条散步的状态其实让局外人更加迷茫而无从效仿,同时也产生了彻底的崇拜。“不用说什么了,我想表达的都在我的画里。”培根说道。

虽然大街上人们来来往往,每个人的脸都是完整的,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部分残缺,眉头紧锁下的双眼,看起来怎么那么焦虑?培根想去伸手抓住那些弥漫在空气中不安又隐蔽的气息。他尝试了很多种办法,像一个巫婆一样,在罐子里加入破碎的照片和粘稠的颜料,选择性地画出他心中的轮廓,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具象的,是培根他自己的。一个艺术家恐怕比常人更加了解自己,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不断地和自己对话,偶然间把我们带到了这里,我们共有的,“这宝藏,这金块,这隐藏的钻石”。当著名评论家阿尔尚波问培根:“哪些现代画家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培根的回答是:“在毕加索之后,我就不太知道了。” 昆德拉说培根回答的像个孤儿。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