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日本人50亿美元买名画成画奴 如今最多卖14亿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01 10:08:56 | 文章来源: 投资与理财

梵高《向日葵》

梵高《向日葵》

文:蒋丰

日本曾经经历过“艺术品的疯狂”。据日本画商最乐观的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手中的画作,如今最多能卖出14亿美元。

曾几何时,日本有过令人目眩的“泡沫经济”。那个时候,一路攀升的资产价格,不仅仅局限于“两市”——股市和楼市,还蔓延到艺术品的价格上。

那个时候,在经济繁荣的日本,人们把腰包鼓起来的激情与自信,洒向梵高、莫奈、雷诺阿等西方一流艺术大师。有这样的统计,在1987年到1990年间,国际拍卖会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落入日本买家的手中。这4年间,日本竟然从西方进口了138亿美元的艺术品。

我们中国人知道“房奴”“车奴”,甚至也知道“墓奴”,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画奴”。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日本的银行大力鼓动客户贷款购买艺术品。银行家们高调宣传,称西方艺术品是绝佳的升值收藏。这样一来,许多日本企业和商人花大价钱购买画作。著名的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买下了梵高的《向日葵》,付出了3900万美元。大昭和纸业公司董事长齐藤良平在1990年5月15日,更是挥金如土般地以1.606亿美元,收购了雷诺阿和梵高的两幅画,其中雷诺阿那幅7810万美元,梵高的《加歇医生像》8250万美元,创下当时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不仅如此,日本的美术馆等专业机构也被冲昏了头脑,展开了空前的“大换血”,购置了大量的西方艺术品。1994年,东京都现代美术馆以巨资购买西方绘画作品,仅美国波普艺术家利希滕斯坦的《发带少女》就花了6亿日元。

一位日本企业老板这样说,在当时经济鼎盛的背景下,由此释放出来的“基于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投资心理和投机能量是任何人都无法抵挡的。这也就是说,当时,日本企业家和商人购买天价艺术品的真正动因是为了投资。

最近,一位准备回国的华人艺术家告诉我,大约20年前,自己的一幅画作在日本至少可以卖到1000万日元以上。那时,还经常碰到一些日本企业家来打听有没有办法可以搞到名人的画作,张嘴就说“如果是真品的话,出个天价都可以”。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名画价格也逐渐跌落下来,现在,这位画家的画作一幅顶多卖出100万日元。从来不喜欢在艺术市场讨价还价的日本人,如今在买画作的时候会主动砍价,尽量把画作的价格压得低些、再低些。至于名人名作,你就是送上门去,日本企业家都不会再买了。

据日本画商最乐观的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手中的画作,如今最多能卖出14亿美元。这个买卖,赔本赔大了——日本人发现,“泡沫经济”时期,他们在艺术品方面的投资,除了产生一个轰动效应以外,别无他果。

反思这股热潮,日本之所以在艺术品市场惨败,首先在于忽视了本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吸纳能力,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高端市场被打开之后,没有促成购藏布局和价位合理的中端市场。其次,艺术品价格的瞬间暴涨与大批跟风者的蓄意哄抬,形成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大批中低档的西方艺术品也蜂拥而入,价格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以致至今无人接手这一堆烂摊子。日本《东洋经济》周刊透露,当年随着梵高的《向日葵》、《鸢尾花》和《加歇医生像》被买下,大量三四流印象派作品同时流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这些当初高价买来的作品,如今降到半价都难以出售,日本银行的地下仓库里,已经堆满了抵债的画作,当年的俏货成了有价无市的“鸡肋”。

因此,今天日本人对天价艺术品,除了觉得伤心、伤时以外,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