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侯赛因
6月8日,有“印度毕加索”之称的印度当代杰出画家MF·侯赛因(Maqbool Fida Husain)在伦敦去世,享年95岁。侯赛因人生最后的驿站距离他心爱的故都孟买非常遥远,事实上,漂泊无根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年轻时,他就把临时栖身的旅店当作画室;而年老时,他背井离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甚至放弃了印度护照,成为异国的公民。然而,他的自我放逐,正如他在印度国内引起的争议,并非是一种主观上的选择。
1915年9月17日,MF·侯赛因出生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穆斯林家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故事是许多印度少年的写照,侯赛因的成名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成长于印度独立前社会矛盾最激化的时期,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绘画,几乎全靠自学。侯赛因获得的第一份与绘画有关的工作是为孟买的电影院绘制挂在外墙上的宣传画,薪水微薄,但这份工作不但培养了他创作巨幅画作的能力,而且也令他爱上电影这门与绘画沾亲带故的艺术。除此之外,侯赛因还做过其他很多工作,其中收入最丰的是在玩具厂设计和制作玩具。
1947年,随着印度独立,MF·侯赛因成为后来在印度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家团体Progressive Artists’Group的重要一员,除他之外还包括Syed Haider Raza和Francis Newton Souza等人。在那之前,印度绘画由Raja Ravi Varma大胆却仍旧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肖像画以及早期拉贾斯坦画派、莫卧儿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统治,一直到这个团体出现,才开始对形状、抽象风格、立体主义大加实验,而侯赛因更在其中加入了表现主义风格。他在印度风格的画作中混入达利(Salvador Dali)式的梦境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对于画面的敏锐感觉。
1952年,侯赛因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他对于绘画的商业性很早就有认识,懂得一个画家在作品上的签名有多重要,正是出于这样的意识,他的画作在随后几年渐渐走向世界,成为价值不菲的投资品,也带动更多印度当代艺术品价值提升。他是印度画家里第一个作品价格超过100万美元的,虽然Amrita Sher-Gil和Tyeb Mehta的一些作品后来卖了更高的价格,但开创者毕竟还是他。西方艺术界送给他“印度毕加索”的头衔,两位“毕加索”还在1971年一起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圣保罗双年展。
在侯赛因的画作中,最经常出现的两个意象是雨伞和马。据说他喜爱的正是雨伞能给人带来短暂庇护的功能,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雨伞对你都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孟买的季风来临时,雨伞更是能派上大用场。而他画里的马跟他一样,也都是在动、在跑,很少有静静停留在原地的。
MF·侯赛因成名之后,他的古怪个性也声名远扬。他常常身穿一身高级定制西服,但走到哪里都光着脚,甚至还因此被高级夜总会拒之门外过,可他仍旧我行我素。他手里常常会拿着一支特别长的画笔,出门在外就当手杖使唤。他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工作室,总是住到哪里,画布就摊到哪里,所以他出门在外住宾馆时,结账时往往要为对宾馆房间地板、墙壁造成的破坏埋单。他曾经创建过4座博物馆来陈列自己的作品,还喜欢老式豪华跑车,收藏颇丰。他创作力永远旺盛,但做起生意来也不含糊,善于推销自己和讨价还价。他声称自己一共画过60000幅画,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是印度最富有的画家,据说个人财富富可敌国,但银行存折上却是个大大的零。侯赛因还热衷自己当导演拍电影,处女作《透过画家之眼》(Through the Eyes of aPainter)即获得了1967年柏林电影节短片金熊奖。
然而,到了1996年,MF·侯赛因在印度的声誉却急转直下。某杂志刊登了他早在70年代创作的一些画作、素描,画里出现了裸体的印度女神像,这令那些激进分子感到无法忍受,印度民粹主义者遂掀起一场针对他的恶毒攻势。尽管这样的裸体在古代艺术作品中并不少见,在一些保存下来的古老庙宇,包括著名的克久拉霍“性庙”上,都能见到裸体的印度女神像(印度教信奉万物皆有神灵,于是衍生出的女神数以亿计),还有一些古老的画作和手稿上,也能看到衣不蔽体甚至一丝不挂的印度女神像。
由于侯赛因出生于穆斯林家庭,印度教的民粹主义者因此对他展开了大规模的抵制活动,包括当众损毁他的作品,攻击那些展出他作品的艺术机构,甚至他在海外的画展也受到波及。有家电视台在观众中搞了民意调查,主题是侯赛因是否应该获得印度文化界的最高荣誉,结果那家电视台也遭到攻击。更有许多普通民众通过法律途径将他告上法庭,罪名是伤害宗教感情。针对他本人的口头、信件等威胁更是不计其数。当局并未能很好地捍卫侯赛因的艺术创作自由和言论自由权利,反而默许了针对他的种种攻击行为,全国各地的地方法院也接受了要求审判他的诉讼申请。即使在最高法院判他无罪后,那些人依旧不依不饶。一心只想继续画画的侯赛因在人生的最后20年,大部分时间只能寄居海外。结局相当讽刺,他离开了所谓民主的、非宗教统治的印度,接受了宗教统治的卡塔尔国籍。
如今,孟买的季风再度吹起,侯赛因却早已收起了他的雨伞。在人生的最后几年,MF·侯赛因再没有回过祖国,但他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从未批评过国家对自己的不公,反而极力为她辩解,即便在今年5月他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也不例外。他在BBC的采访中说:“我并不是自我放逐,只是一名身在海外的印度人而已,随时都能回国,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投票,反正我这辈子也没投过。说我不信任印度的民主制度是不正确的。我2005年离开印度(外界一直认为他是2006年最终离开印度的),当时什么事(印度教民粹主义者针对他的攻击)都没有。我只是想完成三件在印度没办法完成的作品(“从摩亨佐达罗到曼莫汉·辛格的印度文明史”、“巴比伦以降的其他文明史”、“印度百年电影”)才离开—因为我需要赞助人,而并非是处于流亡中。”
在MF·侯赛因死后,印度总理辛格表示,这样一位艺术家最后客死异乡是国家的耻辱。他说得一点都没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