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德国当代画家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6-08 09:24:1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杭州师大美院教授 陆琦

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1年-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1961年-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国立艺术学院深造,毕业后在该校任教;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在那里执教至1994年退休。1997年获47届威尼斯双年展大奖,2002年—2003年“格哈德·里希特:绘画40年”的大型回顾展在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华盛顿、亚特兰大四座城市展出。现居住在德国科隆,潜心进行艺术创作。

  提到德国画家,人们都会把它与表现主义风格相联系,而生于德国、长于德国的格哈德·里希特却是个例外。作为油画家,里希特以其富于生活化的纯粹照片写实和纯抽象的作品,引起艺术界的强烈回响。创新的风格和敏感的题材使他不断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同时,他还成为艺术收藏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多次名列《艺术指南》(Kunstkompass)在世艺术家世界排行榜的首位,2008年在伦敦苏富比,他的一幅名为《烛》的油画(Candle,1983年创作),以1050万欧元成交,使里希特成为在世德国画家中身价最高的一位。

  这位成功的德国油画家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在上劳西茨地区(Oberlausitz)长大。他16岁时离开学校,当过一段时期的摄影助理,后随着一个业余歌舞团体周游了全国各地,1951年进入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学习美术。他的毕业作品是一幅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大型壁画,现还陈列在德累斯顿德意志卫生保健博物馆里。该作品展示其丰富天才,为他以后成为成功的自由艺术家打下了基础。当时他生活在东德,就意识形态而言,东德和西德还存在较大的差别,多次西德旅行使他对一种另外的、令人激动的抽象表现力所吸引。1959年,里希特从东德去西德观看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在这次展览中,波洛克和封塔纳的作品深深地震撼了里希特。他开始在自己的画室寂寞地进行其无形式艺术的实验。出于对东德文化方面的状况及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不满,他于1961年3月与妻子离开了德累斯顿,逃往西德。那年的秋天,他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重新入学,在那儿接受了他的二次教育,他摒弃之前所学,并尝试用新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

  在杜塞尔多夫上大学时,里希特认识了上世纪60年代艺术道路上的同路人,卢埃格、珀尔克及巴勒莫。1963年以来,里希特和他们几位经常举办展览,共同迈出走向公众的第一步。那时里希特十分重视和其他艺术家的友谊及团结。他曾说:“与思维和我相同的艺术家交流,并组成一个团体对我很重要,否则一个人会一事无成的。我们的一部分理念是在交流中开发的。在此意义上,和其他艺术家的交流,特别和卢埃格与珀尔克的合作,对我来说很重要,它成为我所需要的信息交流的一部分。”

  不久,里希特放弃了最初的非形象画风格,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即照片绘画(Photo-based painting),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他坚持这种画风。他以照片为基础,但是却不完全重现照片,他通过样板的媒体性质与绘画融合将该距离体现出来。此画法最突出的特征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题的不清晰性,在绘制照片时,经常将两种相互矛盾的手法(粗糙与细致)并置于同一幅作品中。忽略原照片的细节是艺术家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在忽略细节的同时对照片进行模糊化处理。早在1972年,他的作品组“48幅肖像”(48Portraits)就代表前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个黑灰色的照相现实主义系列油画作品,展示了他从一本老百科全书中挑选出来的48位作家、自然科学家、作曲家和其他名人进行描绘的画像。


S.与孩子

1   2   下一页  


下一页巷道里被夹住的飞艇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相声大师姜昆书法选
· 兰干武书法展亮相北京得一书画院
· 传承与原创--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作品展
· 翁同龢书法奖 闪耀首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
· 中国意象油画家简评(七):李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