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乔治·克里姆:17世纪荷兰油画最大藏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14 09:02:33 |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在最近的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上,灰白头发、自信满满的乔治,和他身边金发、窈窕、热情洋溢的太太伊隆,走到哪儿几乎都是大家瞩目的焦点。他们时而与熟人高谈阔论,时而接受媒体采访。不知情的人,或许会误以为博览会就是他们开的。

  事实上,在44岁之前,做原油生意起家的乔治·克里姆,几乎对艺术一无所知。然而现在,年近六十的他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世界顶尖的古典油画私人收藏,与妻子共同经营着一家艺术基金会,并且自认为其美术史知识可与大学教授媲美。

  与其说是为了优化资产、提升个人形象而收藏艺术,不如说这是夫妇俩为退休生活寻找的一种动力和出路。

  四海为家的艺术大使

  最近,克里姆夫妇正忙于筹备一场为期半年的展览。这是他们的52幅17世纪荷兰油画收藏首次集体在本国的佛兰斯-哈尔斯博物馆(Frans Hals Museum)中展出。

  展出的作品中,囊括了伦勃朗、佛兰斯·哈尔斯等近50位荷兰“黄金时期”艺术大师的名作。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件难得的大事,而对于克里姆夫妇来说,举办这样的展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克里姆收藏的艺术品主要集中于两类:一类是17世纪荷兰油画,共52幅;另一类则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法国印象派油画,目前为止也收藏了50幅。以人物肖像为主的17世纪荷兰油画,常年分散在荷兰乃至全球各地的博物馆中展出。而更适合家居氛围的法国印象派油画,则分别悬挂在克里姆夫妇在西班牙的海滨别墅以及美国得州和阿姆斯特丹的公寓中。

  自从乔治退休后,夫妇俩每年只在家中呆两三个月,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旅行中度过。这些旅行大多都是与他们的藏品展出有关,沿途也少不了参观各种博物馆和画廊,以期发现一些新的藏品。在他的17世纪荷兰油画收藏中,一幅极为罕见的亚伯拉罕-詹森(Abraham Janssens)的圣母与圣子像,就是夫妇俩在一次纽约之行中偶然发现的。

  “结婚多年,通常夫妻都会各自培养出一些业余爱好。丈夫会爱上高尔夫,妻子会玩起桥牌。但我们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共同爱好,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伊隆说。一个月前,夫妇俩突然决定给自己放个假,于是他们就取消了一周内的所有活动,跳上飞机,转眼就飞到了柏林,参观起了当地的博物馆。

  “每次旅行就像一次学习的过程,早些年我们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总觉得有点心虚,因为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但是现在就感觉驾轻就熟了,你不仅熟悉这些作品,还知道它们好在哪里。这种感觉非常好。”伊隆说。

  如今,夫妇俩的足迹已经遍布欧洲和美国各地,而东南亚的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乃至中国的北京、香港、西安、桂林等地也都包含其中。

  2002年,克里姆夫妇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到中国旅游,在这里迷上了汉唐的陶俑。回国后不久,即在纽约和伦敦的拍卖会上买下了几尊兵马俑和唐代的伎乐佣,摆在家中赏玩。“我知道这些东西在中国叫做‘明器’,是陪葬用的,中国收藏家大都忌讳这些,但是我不在乎,自己喜欢就好。”乔治说。

荷兰艺术是心目中最美的艺术”

  对待自己的收藏,乔治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对于中国陶俑如此,对他本国的艺术更是如此。将别国艺术品深藏家中,却把本国的艺术拿出来四处展览,正是在向所有人宣扬他的艺术主张。

  “17世纪的荷兰艺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艺术。我这么说绝不是在开玩笑。”当被问及为何展出这些藏品时,乔治非常坚定地回答道。一旁的伊隆也许意识到这种说法太不谦虚了,正想补充说这与乔治的文化背景有关。没想到乔治还是执意道,“这与我们的文化背景当然也有关系,但单纯论艺术水平,17世纪荷兰艺术绝对是最美也是最重要的艺术流派。因为这个时期的荷兰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有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主题出现。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我们把这部分藏品与大家分享,也是想让大家都知道这一点。”

  乔治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17世纪的荷兰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达到了巅峰,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据统计,在17世纪这短短一百年中,荷兰共出现了700万到1000万幅油画。平均每年就要创造7万到10万幅油画。像伦勃朗、维米尔这样的绘画大师人才辈出,家家户户都收藏油画。这使得绘画摆脱了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市民阶层服务,也催生了许多新兴的绘画品种。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都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对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影响深远。

  这也是克里姆夫妇的藏品深受博物馆欢迎的原因之一。据估计,目前全球留存在私人手中的伦勃朗油画仅10幅,克里姆夫妇就藏有其中一幅。除此之外,他们还收藏有3幅伦勃朗的铜版画,这在其他私人藏家手中,总共也仅81幅。

  仅仅这4件伦勃朗的作品,就足以奠定克里姆夫妇在17世纪荷兰油画收藏领域的重要地位。

  从天而降的伦勃朗

  不过无论是伦勃朗的油画,还是克里姆夫妇的其他珍贵藏品,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来之不易。

  1995年,夫妇俩偶然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一幅17世纪的荷兰油画要在纽约拍卖。这引起了乔治的兴趣。他想起小学时,曾跟着老师参观过一次阿姆斯特丹的国立美术馆(Rijksmuseum Amsterdam),那里展出了许多荷兰古典大师的油画作品。其中一幅伦勃朗的巨幅油画《犹太新娘》令他尤为记忆深刻。

  “当时我才十岁,个子很小,而那幅油画很大,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画,只觉得它太美妙了,我深受震撼。我想我后来会收藏艺术,可能就是那次经历在我心里埋下的种子。”

  回想起这件事,乔治突然产生了买下那幅油画的念头。于是他很快联系到了一位艺术品经销商,出门几小时后,就带着那幅画回家了,整笔交易花费了6万荷兰盾(折合3万欧元)。

  “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我竟然买下了这幅油画,我这辈子从没做过这样的事,几乎有点疯狂。”乔治说。

  之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这一年里,克里姆夫妇又以类似的方式接连买下了16幅17世纪的荷兰油画。其中一幅,是伦勃朗的学生雅克-德卢梭(Jacques de Rousseaux)的作品《戴头巾的老人像》(Tronie Of An Old Man With a Turban)。这幅画曾于1994年首次在拍卖会上露面,被一位经销商买下。克里姆夫妇就是偶然从他手中相中这幅作品的。

  但是,刚买下没多久,一个伦勃朗的研究团体便登门拜访,要求对克里姆的这幅新藏品进行一番研究。原来这幅油画的真实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雅克-德卢梭只是说法之一,有人认为,这幅画很可能是伦勃朗本人的作品。

  结果,研究团体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把油画所用颜料的化学成分、画板的年份一一测定了一番,最后竟然在画面的右下角发现了一个若隐若现的签名,并且证实这个签名就是伦勃朗本人在油料未干时题下的。这是一幅伦勃朗的真迹!

  克里姆夫妇得知消息后,惊喜万分,甚至举办了一场派对来庆祝。

  “这件事对我的收藏来说,可以算是一个转折点,”乔治说,“很多人会想,这样一来这幅画就身价百倍了。这当然没错,但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这幅画一下子把我的收藏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这就促使我更努力地去寻找更高层次的作品,并把过去一些层次较低的作品交换出去,使我的收藏更上一层楼。”为此,克里姆夫妇还创立了一个图书馆,专门用来学习和研究17世纪荷兰艺术。

  现在克里姆夫妇的17世纪荷兰油画收藏中,几乎每一幅作品都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一位重量级绘画大师。

  他们两年前在伦敦拍下的一幅《忏悔中的彼得》是十分罕见的赫里特在意大利时创作的油画,目前全球仅存17幅;另一幅迈克尔-史维特斯(Michael Sweerts)的《女仆》则被称为是维米尔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灵感源头。

  而乔治个人最心爱的一幅——艾得里安-哈努曼(Adriaen Hanneman)的遗作《自画像》,似乎寄托着乔治对自己的期许。“在这幅自画像中,你已经可以看出,画家面色灰暗,病得不轻。事实上,他在创作这幅油画后,不到两年就去世了,”乔治说,“然而,画面里的哈努曼依然充满着骄傲,他把自己全部的技艺都表现在了这幅画中,这不愧为画家的临终杰作。”

  乔治也将他的收藏称为“一件不断成长中的艺术品”,或许他也希望能在晚年让这件“艺术品”臻于完美。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