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墨西哥传奇女画家弗瑞达·卡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1-28 10:37:49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

创作《菲达斯》中的弗瑞达·卡罗

“我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的灾难。一次是被车撞了,另一次是我的丈夫。”

——弗瑞达·卡罗

弗瑞达·卡罗本人照片

弗瑞达·卡罗(1907-1954)无疑是墨西哥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画家,她的辉煌与传奇至今无人能超越,她短暂的一生经历坎坷,以充满神秘感的画风,在现代绘画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伟大的作品永远是用生命铸就的,卡罗的伟大就源自她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其一是身体上的伤痛,她6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从此成了拐子,18岁那年,她又遭受了一场车祸,脊椎被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这次事故使她丧失了生育努力,并且一生都要与铭心的痛苦为伴。后来她幽默地描绘了这次使她失去生育能力的车祸——“让我失去了童贞”。

痛苦有两种,一种来自外界,一种来自内心,只有来自内心的痛苦才是真实的痛苦。对于卡罗来说,与墨西哥壁画家迭戈·里维拉的婚姻成为了她内心痛苦的根源,也因为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使她的作品展现出异乎寻常的独特魅力。

卡罗和里维拉的婚姻一直保持着一种有名无实、若即若离的关系,里维拉与包括卡罗妹妹在内的很多人往来甚密,但他从未钟情于任何一位女子,卡罗说:“做迭戈的老婆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事情。我让他去和别的女人过日子。迭戈不是任何人的丈夫,永远不是。”由于里维拉的不忠,卡罗也从此与众多男女开始了纷繁复杂的恋情关系。但是在她的内心依然深爱着她的丈夫。

《底特律的流产》 弗瑞达·卡罗

1930年,也就是里维拉和卡罗结婚的第二年,他们来到了美国,此时的卡罗仅被看作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迷人陪衬,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1932年,卡罗受托为底特律博物馆创作壁画,而在此期间卡罗流产了。休养中卡罗画了《底特律的流产》,首张真实而敏锐的自画像。自此卡罗着手于一系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的创作,它们庄严地表现着女性真实、现实、残忍、苦楚的品质。以前还从来没有人像卡罗一样将如此痛楚的诗歌写在油画的画布上。她至少经历了32次大小手术。她有整整一年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在此期间,她就穿着由皮革、石膏和钢丝做成的支撑脊椎的胸衣。生命暗淡到极处时,她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找到了安慰。她写道:“我的画是对我自己最坦白的表达。”

卡罗的画讲述的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内心的痛苦,一种表面平静却内心绝望的挣扎。她的作品多数是在描绘她自己,她有意把自己画得具有男性的特征,表达她对作为女性所要忍受的苦难的不服。她的代表作《短发的自画像》,将她的女权主义意识极为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在这幅作品中,卡罗身着男性的服饰,手拿剪刀,作为女性象征的长发散落满地,表情有些木讷,可是眼神坚定、不屈,画面上端是未分节的乐谱,我们无法回避她矛盾的内心,以及对既有秩序的批判。在她所营造的气氛中,事情并未结束,危机似乎正在酝酿,这是卡罗作品中较突出的特质。

《短发的自画像》 弗瑞达·卡罗

描绘自我是卡罗作品的最大特色,她为人熟知的画作大多以自传的方式叙述个人的心灵史,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思考,她说:“我画中的信息就是痛苦……彻底地画出我的生活……我相信这是最好的作品。”

《小鹿》 弗瑞达·卡罗

《小鹿》这幅作品折射了卡罗的处境,如同小鹿在自然界的弱势地位一样,身上插满来自人类的箭,尤以胸口的箭插得最深,这是她作为一个艺术家以及一个女性的切身体会。

虽然卡罗通过画面打开了一扇通向她内心世界的窗户,可是这个世界并非一览无余,而是一个幽深且诡谲的世界。

《与猴子在一起的自画像》 弗瑞达·卡罗

《与猴子在一起的自画像》作于1930年,一只与卡罗保持同样表情的猴子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卡罗的一系列自画像中,身体以及头部都保持微侧,可是眼神却直视着画面,好似审视着镜中的自己,犀利的目光直射进观者的内心。我想她保持这种姿态一定带着某种寓意,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一瞥愈加强烈地体现出她不屈服于苦难的傲骨,静态的画面中充满了张力,空气中弥漫着不安和紧张。仅从这不经意的一瞥中,观者就足以感受到卡罗复杂细腻的精神世界。

《菲达斯》 弗瑞达·卡罗

《菲达斯》是卡罗的代表作,她描绘了两个自我,一个身着奢华的欧式服装,一个身着墨西哥民族服饰,她把恐怖的心脏描绘了出来,显得与平静的外表格格不入,连接心脏的血管源源不断地流出鲜血,这足以体现出她内心的痛苦。

此外,画中的卡罗握住了自己的手。她曾说“我画自画像,因为我经常是孤独的,我是自己最了解的人。”当痛苦如此深重的时候,唯一能给予安慰的也只有自己。承受着来自内心的巨大痛苦,无怪乎她的绘画总带着一种触目惊心的力量,令观者无法回避。

可是卡罗不愿屈服于生活,画面中,她的表情总是显得淡定从容,即便如此,目光中总隐含着抹不去的忧伤。如果这就是现实中的她,没有心脏的喘息,谁能发觉她的忧伤,在世俗的生活中,悲伤只能隐藏,以一副看似无所谓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不幸,所以现实逼迫艺术家用画面去释放内心的苦痛。艺术史上的大家,大多是在用画笔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比如那副震惊世人的《呐喊》。

《呐喊》,作者:爱德华·蒙克

蒙克患有抑郁症,虽然家境富足,可是来自内心的痛苦无处排解,他整日把自己关在画室中用画笔去释放内心的恐惧,也正因为他丰富的内心,才让人类艺术史上多了一批具有力量的作品。

蒙克的《呐喊》与卡罗作品的不同在于,《呐喊》把所有的恐惧用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出来了,而卡罗的作品更接近现实,比如上图,纵使肉体被铁钉扎满,纵使泪流满面,可是表情依旧平静……我想她在生活中一定也如同画面中的自己那样,再痛苦也不留一丝愁容在脸上,一边在画面上为绝望的爱情哭泣,一边却装做毫不在意地与丈夫过着有名无实的生活。

里维拉看望病床上的弗瑞达

1954年,她最后一次露面是在抗议打倒危地马拉左翼总统Jacobo Arbenz的共产主义游行中,不久之后她便在睡梦中死去,似乎是窒息而死。她在最后的日记上写着:“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来。”

里维拉对妻子的由衷评价是,“她的画显露了旺盛的表现力,精准的描述而又不失朴实,在原创性中没有任何取巧,在坦率的造型中透露出自己的个人特色,作品传达了一种生动的感性,其观察力虽然相当冷酷,却极为敏锐,她的确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