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杨延文:与整个时代“大道同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09 14:24:07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延文近影

双手接过杨院长的名片,老爷子笑呵呵地对我说:“我的名片上什么都没有。”

果然,名片上只有“杨延文”3个大字,没有职位、头衔等等名片上本该有的字眼。杨延文,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

画家在画卷上善于留白,而这名片上的“留白”不免使人愕然。转念一想,这些头衔对老爷子来说只是过眼浮云,也许只有“杨延文”3个大字才是他想要别人记住的。

“我最怕被尊重”

杨老戏称自己是“下岗之后又上岗”。在今年9月7日就任书画院院长之前,他辞去了任了8年的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主动给自己“下岗”的他怎么又愿意再次“上岗”呢?老爷子哈哈一笑:“我这个人呀,最怕被尊重。一被尊重,我这支股票就被书画院套牢了。”国务院参事室相关领导几次找杨延文谈话,希望他接过书画院的担子。画家固然爱无官一身轻的洒脱,但是他“最怕被尊重”,于是还是被“套牢”了。

杨老的性格是要么不做,做就要做最好。落实到工作上,就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年逾古稀的老爷子每天早上7点半就到了单位,比年轻人来得都早。“我要带头嘛,不能光去管别人,我自己先以身作则。”

老爷子笑声爽朗,精神抖擞,“鬓微霜,又何妨?”办起事情来雷厉风行,效率高得惊人。刚刚走马上任几把火就烧得轰轰烈烈。给书画院成立理事会,并将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十几位书画家聘为理事,另外聘任相关领导、企业家等进入理事会共同协理书画院;召集安徽等4家省级文史研究馆馆长开调研会,以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为依托成立南方分院,另外3个分院正在筹备中;已经和荣宝斋签署好协议为80岁以上的老书画家们出版《耆硕留真》,为老艺术家们合册成书,留住经典,计划明年内出齐;明年3月份召集全国各省文史研究馆代表开“杏林雅集”年会,讨论在今天这样日新月异活力十足的社会如何发展书画艺术……后年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60周年,杨延文还计划届时举办一系列全新的大规模多视角的庆祝活动,让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得以雄风展现,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杨老认为,要想办好书画院,指导思想要明确:“我要把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办成富有特色,具有民族精神,代表国家水平,不断推出大家,善于提携新人的一流画院。”

“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

杨老一直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时时勇于创新的画家。科班油画出身的他国画山水也享誉画坛。对于他来说,游弋在油画与国画之间是如鱼在水,怡然自得。二者只是工具性能不同,而其内在的艺术本质则万变不离其宗。放下油彩转向墨彩,杨老总是不满足,总是想要探索新的领域。“艺多不压身”,他笑着说:“我觉得一个好的画家应该是全面的,多才多艺嘛。而最终各种艺术的技巧融会贯通,才能触摸到一种境界。”

“我一生都反对重复。”多层面的探索,不断的自我融合,内在学养的不断演进,新技巧的学习和糅合,旨在创作新作品。这个“新”不是画出一幅画来就是新作品了,不落窠臼才算是新。不能重复自己,是杨老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

可能有人会奇怪杨老为何如此执著于“新”。好好的承继传统不是也很好吗?他回答:“任何一个传统的技巧或表现方法都无法承载今天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对艺术的高要求。我们只有按这个时代的精神来出新,艺术才能够完成它应有的使命。”是的,如今的经典,在诞生伊始何尝不都是新作品呢?固守所谓“传统”只能走向没落和消亡,“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

作为书画院的院长,杨老当然还是强调要“新”:一是要提携推荐新人,二是要艺术家们出新作品。管理上也要“新”:办书画展不要艺术家们捐出作品,而是借出好作品,展出结束完璧归赵——只有这样书画家们才舍得把他们的心头之爱拿出来。此次“大道同行——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特邀展”,也是全新的模式:耄耋之年的老书画家与较为年轻的书画家一起,油画和国画一起,书法与画作一起。杨院长笑称他这是在做一个书画界的“佛跳墙”:“这是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过程,八个人,每人七八件作品,欣赏起来不会疲劳,并且不同风格的作品正好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他相信,这样的形式会成为一种新的展出模式。

“这个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

杨老坦言他不喜欢某些感叹今不如昔的言论。有人感叹说中国再不会产生鲁迅,鲁迅时代的中国和当今的中国不同。不同的时代必然产生具有不同影响力的大家。正如杨老在前几日的《大道同行》媒体见面会上所说:“我们的国家还从没有像今天那么强盛过。”和谐盛世,自然没有了鲁迅时代的唇枪舌剑,富有生机的中国定会产生属于她自己时代的经典艺术和大家。

“我们的国策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意思,是进步的意思。怎么才能进步?创新才能进步。一个全新的社会要求全新的艺术作品,现在是新的艺术作品,将来就会成为经典。”杨老的话透出了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明明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却比很多年轻人都更真切的洞悉时代的脉搏。“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盘子里一定有珍珠。”这个珍珠,就是新的作品,也即是明天的经典。作为书画院的院长,杨老要培养珍珠、发现珍珠,作为画家,更要不断地创造珍珠。

繁忙的公务占用了杨老的大部分时间,对于创作是不是会有一定的影响呢?面对我的询问,杨老点点头:“确实是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不过这种事情有失有得。管理开拓了我的思路,让我更多地接触了艺术之外的领域,这对于我的创作是特别有利的。工作使我变得年轻,变得天真,让我更加渴求对于知识的吸纳。另外,作为书画院的领头人,对于我也是一个激励,因为艺术上我也得做个领头羊。公务占用掉的时间,我可以利用闲散时间补回来。越忙越激励我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收入《大道同行》画册的《余晖》、《隙缝中的生命》就是杨老今年新创作的,可见公务繁忙果真没有影响到艺术创作,不但有量,还有质的保证。杨老认为工作和创作并不是矛盾的,工作是创作的调节,就像是食品中的调味料一样,有了调味料,才会多姿多彩,回味隽永。再说,创作本身不是工厂里生产商品,而是必须有激情,有思考,达到不吐不快的火候时喷薄而出,才会是生动的好作品。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杨延文展览作品
· 大道同行—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特邀展开幕
· 全国文史研究馆书画展在澳门举行
· 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在台办展
· 工写兼备融南北 书画互动展新风——南北书画院交流展笔会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