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专访 - 艺术沙龙 - 名家档案 - 展览推介 - 展览预告 - 视频 - 艺术讲坛 - Art TV - 影像纪录 - 好书连读 - 民俗 - DIY - 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无间道:当代艺术变质的环境问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01 14:24:52 | 文章来源: 艺周刊

艺术展览之间信息流动太少

今年的大型展览在此之前还有两次挨骂的高潮,其一是学者高名潞策划被认为是2009年度最大展览的“意派”,批评者的意见集中在,将这么多艺术家的作品套在“意派”这个仍然有建立在西方理论基础上嫌疑的理论,是不是策展人有意自圆其说;其二是,艺术家卢昊策展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资历门”事件,矛盾集中在卢昊的身份以及挑选策展人规则的透明度在哪里?

这无不说明,即便中国的当代艺术运营了30年的历程,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被充分打开,比如对重大艺术展览的信息交流机制;比如在一些重大现场的把握上还是缺少深入的研究,以及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非常有限;比如去年的上海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广州三年展,今年的成都双年展和798双年展等等,大体上都延续了过去常规艺术大型的方式,重视顺利的开幕这个环节,依然缺少学术上的互动机制。这与策展人之间信息交流太少的原因分不开,貌似友谊,开会也经常交叉碰到,但是更多的也是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缺少倾听,走过场的现场依然很严重。

策展人单兵作战或者策展团队联合策展,和其他展览的策展人缺少共识,内部并没有构建一个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这就实际上,无形中造成很多劳动属于重复性的工作,而成长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尽量回避这些消耗,但是现在只停留在为展览而展览的阶段,没有上升到这个艺术生态链良性运转的高度去看待我们的大型艺术活动,因此,展览活动无法体现与形成学术价值链,以及关于艺术自身的有效传播。

每次大型艺术展览,其实都是行进中的艺术界面临一次动态研究的绝好课题,如果我们的学术界都不去做更好的引导与解决问题,则不单只是一次展览失效的问题,更是造成艺术资源巨大浪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是国内大型艺术展览的高发期,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不寻找调整与更新的方式,还是在艺术圈老套的纠缠里绕来绕去,只能是越来越让自己失去方向。“文人相轻”,在艺术圈尤甚,互相看不起的现状比比皆是,很容易造成轻浮以及资源上的极大浪费。

这都显示了中国的当代艺术面临环境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的环境建设如果需要有建议的话,那么策展人之间信息流通,互相交流是非常需要的。在这个环节里,学术界其实完全可以承担起一定的监督责任,及时撰写相应的文章,指出利弊,这才是符合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实需求,而不是艺术展览频繁登场,可实质性问题却得不到解决或者起码的改善。

艺术展览不应该沦落成为只是策展人单方面一个策展理念,虽然策展人每次的主题都是有针对性,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只是艺术家资源的一次简单重新调配,换句话说,策展人不能只是满足于你提出的概念,当展览结束之后,很可能只是意味着你的工作才进行到一半。现实的问题是,更多的时候展览结束了,一切都随之结束了。这种不作为的情况,何时能够得以改变呢?

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面临的课题

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变质的环境,这个值得警惕。一个以学术为主要指向的艺术活动平台,最后只沦落为一场娱乐活动的印象,甚至骂声一遍,那么只能说明中国的当代艺术面临环境的恶劣。比如上海双年展被人认为是娱乐嘉年华,成都双年展被网友批为假大空。而今年学者高名潞主持的意派展览上,则被骂为“臆派”,言外之意理论只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批评家栗宪庭出任9月份的宋庄艺术节总协调人,则被骂成为“为什么还不退休”等等,也只能见怪不怪了。

现在有人已经总结出来了被骂的基本条件:只要你有名,只要你的展览够招摇,一般指回顾性的大型展览,集中的艺术家很多,只要你活跃,不管你主观还是客观的原因,只要你出头,就骂你个狗血喷头没有选择。当然,不否认骂有骂的种种背景和原因,甚至掌握了一定量的内幕,但是现阶段建设性的意见,还是比无谓的谩骂要积极得多。

这也给策展人,批评家提出新的课题。我们需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以及什么样的条件去探讨艺术。如果一个以学术为指向的展览,或者说以学术为努力方向的展览,被进入到另外一个无关主题层面的探讨,那么这个时代的艺术标准在哪里?策展人,批评家与学者们的努力又在哪里?艺术圈为什么一直要在这样一个明确的悖论里自欺欺人自我折腾,即一方面不相信评价系统,一方面要对作品进行阐释。近些年,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升温,艺术家、批评家与策展人本来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默契,为什么现在艺术圈要么集体沉默,要么互相攻击,看不到合作的精神,他们之间新的默契点与推动力来源又在哪里呢?

2009年,中国的当代艺术脆弱的学术和评价系统再次得到了真实的证明。这些年策展人、批评家出镜率实在高,不坐台,不搞点私利可能都不行。如果策展人、批评家选择了复制式的批评和策展套路,显示不出批评与策展的独立个性,那么网友的反击可能最直接的就是骂了,至少网络空间的话语权还是对等与开放的。

骂声从何而来,这也是中国的当代艺术环境最突出的问题。诸如,大到销售为目的艺术博览会,以及学术为指向的双年展,或者一些群展,甚至普通的个展,都一次又一次成为骂场。这里面的问题,我们结合一下当代艺术发生的环境,可以判断存在这样的原因:

其一,利益指向过于明确,或者说有人认为这么直说不够公平,但是,有些事实可以确认,至少我们的策展人、批评家在选择上还缺少公正和透明。

其二,策展与批评机制的协同能力比较差,在骂声的时候,或者表示质疑的时刻,很少有批评家站出来,表达立场,相反是集体沉默,在很多艺术展览现场的独立批评性声音很难听到,这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行进过程中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公众需要这样一种明确与明晰的声音,提高对当代艺术的了解与判断。

其三,艺术圈形成的所谓江湖化潜规则是非常保守的,当代艺术这些年的大力开放,如果还不能打破这个圈子化的游戏,那么只能说明中国当代艺术生存土壤实在狭窄,中国当代艺术骨子里一方面号称颠覆性、叛逆、先锋,一方面却陷入利益的圈中难以自拔。比如,中国的当代艺术常常发生一些“心知肚明”的事,说明这个圈子的系统还是不够开放,大型艺术展览还停留在炫耀个人资本上,这是需要反思的。

其四,过度炒作当代艺术,以至于当代艺术几乎成为“新闻艺术”。这就让一些艺术家有空子可钻,自然损害了其他艺术家的利益。但事实是这个现象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有种流行的说法是,不善于经营自己的艺术家不是好艺术家几乎成为不成文的规则,这是值得质疑的。

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发生新的条件与基础环境变化,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们更应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主业上。当你不能拒绝名利的时候,至少不该主动的利用名利场将自己潜规则起来吧?

开始变坏了,但也还会有机会变好起来的,但愿是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新的环境,迎接新的变化,换句话了解,只有从细节重视开始,小到展览现场服务的一个细节,大到一个主题的深入讨论等等,能够真正回归到艺术本身来做文章,中国的当代艺术才能赢得新的尊重,而不是回到20年多来只属于少数人掌玩的过时游戏之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中国油画的本土化进程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郭海平:798双年展的病态面孔
· 评798双年展的“策展人风波”
· 3点质疑798双年展
· 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面临转型
· 当代艺术的命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