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李旭:抽象艺术不会成为市场炒作热点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6-30 14:13:25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邱家和

周长江 互补09.2

在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近日举行《天·人之问——周长江作品展》之际,记者就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抽象艺术热潮现象专访了艺术馆馆长李旭。他认为,多年来我们对抽象艺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抽象艺术在西方美术史上从来不是热点,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枝。抽象艺术不会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

对抽象艺术抱开放态度

李旭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抽象艺术热潮有着不解之缘:据他回忆,早在1997年他就在上大美院举办了“无形的存在”抽象艺术展,当时还开了一个研讨会。2001年在上海美术馆担任学术部主任,又做了“形而上”展览,给很多人一个错觉,想把抽象艺术推成一个热潮。他记得当时著名策展人高名潞特地来上海对展览做了具体的了解,之后就在北京连续推出了“极多主义”等抽象艺术的展览。

对此,李旭用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以在上海美术馆推出的以“形而上”为主题的抽象艺术系列展览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表示,不同的人策划抽象艺术展览,各自会有各自的表述。他表示:最终他所关注的,是那些展览是否有利于推动抽象艺术本身,而非谁来做展览。

抽象艺术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他表示,他个人之所以重视抽象艺术,与到上海来工作有关。他发现上海的艺术家从事抽象艺术创作起步很早,做得很彻底。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艺术家参与,如周长江、仇德树、余有涵、张建君等。“85新潮”后逐渐边缘化,到了90年代才真正崛起。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断言,艺术家们做抽象艺术,关心的是艺术本身,是艺术何为的根本问题。但在80年代是为反叛而抽象,以模仿为主,流于肤浅。直到90年代,他们的抽象艺术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才不再是口号式的工具,而成为艺术家心灵化的表达。

他指出,上海抽象艺术的成就与城市性格、人文地理有关,与上海本地的语境有关。他们在艺术中探索纯艺术问题,显得更西方化、国际化。他回忆道,在中央美院上学时就对抽象艺术有所了解,1986年来上海实习,发现上海是中国最地道的现代都市,对其中产生的抽象艺术着迷。他说:“上海的实验给我启发,想到对抽象艺术进行学术探讨的可能性。”

两大资源养育抽象艺术

“玩”了那么多年的抽象艺术展的策划与评论,李旭谈到了养育抽象艺术的两大资源。他说:“我认为抽象艺术已不再是国际化的翻版,中国人做抽象艺术有先天的优势:一有中国辉煌的书法艺术,学术上的理由;二是道家哲学,崇尚的是虚、空、无,对中国美学的塑造很重要,包括绘画走向大写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强大资源。

另一个则是当下社会现实的资源。李旭指出:社会生活的巨变,包括互联网的出现、全球化的经济、发达的通讯方式、无纸化的股市、无处不在的信息流等等,给艺术家从事抽象艺术创作带来取之不尽的资源。他说,看丁乙的大幅作品,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画面所表现的那样,与我们经常打交道的虚拟现实很“贴”,很“靠”,甚至希望他借助电子艺术的表现方法做更眩的作品。

不应成为市场炒作热点

抽象艺术是否会成为市场炒作点?他认为,国际上抽象艺术始终保持一定比例,不会成为大热门,也不会成为风向标。他强调,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一样,都面临炒作的危机,价格明星的作品未必是真正有价值的,就像人生中拿最高工资的人未必是真正有才华的。

他还指出,抽象艺术还是很挑人的。有的艺术家看到抽象艺术时兴了,就改做抽象艺术。但他认为艺术家做抽象艺术要看十年,至少要看五、六年。有的艺术家刚开始很冲动,但没有长性,那就不会有结果。

他还告诫藏家,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是图形符号无法辨识,不喜欢就不要买,不要被炒作的迷雾所迷惑了,否则会被伪抽象骗进去。他还表示,要弄懂抽象艺术,藏家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初的层次,是装饰自己的家居空间,因为抽象艺术比较适合做装饰;进一步会对艺术家产生兴趣,对他们的人文背景进行研究;再进一步会了解他们的时代背景,研究当代艺术的语法转换;再进一步,就能判断是真的抽象艺术还是假的,是装饰画还是美术馆收藏级别的艺术品。每个收藏家的条件、机遇不同,经历的过程也不同。光有视觉的愉悦还不够,有的还会与艺术家交朋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周长江:新个展纪念抽象艺术20年
· 徐虹:抽象的形式与意义——刘永刚的作品“爱拥”
· 中国审美传统与抽象的表达——李磊访谈
· 范迪安:谭平的抽象创作
·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从表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