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基于功能之上,美术馆的服务以及相关的设施则是实现功能的必须。比如,为了保护展品,必须在展品前拉上隔离带,以免公众用手来触摸展品,这是基本的规矩。可是,不能因为美术馆没有拉上隔离带而观众有机会用手触摸了展品,甚至对展品有所损坏,就指责观众素质不好。首先应该指责的是美术馆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或者说忽视了对展品的最基本的保护。也就是说,美术馆不应成为考验公众素质的场所。
前不久发生在武汉美术馆的“换宝”事件,因为在“中韩陶艺交流展”的开幕式上,韩国艺术家在现场突然宣布观众可用自己的心爱之物来交换展厅内130个木格里放置的瓷碗,这一“换宝”事先美术馆毫不知情,“这确实是艺术家对观众素质的高度信任和考验”。这之中是“信任”还是“考验”无从考究,却出现了应该是意料之内的“意外”,“观众一拥而上,纷纷用纸巾、一次性打火机、纽扣、口香糖等物‘换’走所有艺术瓷碗”。由此引来了对武汉市民素质的抨击——“丑陋的武汉人”成了一时的公众话题,并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继而中央台的新闻栏目又多次作跟踪报道。小题大作之后,细细地想一想,这件事情不要说是发生在武汉,就是在纽约、巴黎、北京,结果也可能是大致相同。
对于这一事件如果追根寻源,问题首先出在美术馆对于突发事件缺少应对的预案,没有能够及时制止不在展览规划之内的“换宝”行为;其次,对于已经发生的“换宝”行为,没有能够有效地组织,因此发生了违背交换条例的问题,即没有能够填写交换卡片,或有人一次就拿走了3只。而最基本的问题是,任何一位来美术馆参观展览的观众都不可能带着让韩国艺术家满意的“宝”来参观展览;即使带了“宝”,可是,美术馆要求进门得存放随身所带的包,而观众不知道有“宝”可换也就不可能随手拿上自己的“宝”。因此,对于突然出现的“换宝”,只能尽其所有。观众是无错可言,尽管有素质的问题。
另外的问题是,艺术家自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宝”,又在公众场合以“换宝”的行为来确认,那观众用任何一种物品来交换都有可能关系到对于“宝”的价值的看法,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如果有观众不认为它是宝,或者认为它只相当于一次性打火机的价值,这样的交换在价值认定上是成立的。况且不能因为打火机价值底就说它不是“心爱之物”,问题是艺术家不能充分估计到在公共环境中出现的公共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相信在韩国也不能避免。
这一事件后续的再换行为是为了武汉人的面子,通过媒体,让一些人用“宝”再去换回那架子上的纸巾、一次性打火机、纽扣、口香糖等物,显然,这也不能说明武汉人的素质。而美术馆经过这一折腾,就成了一个考验公众素质的场所,完全背离了美术馆的功能。像美术馆这样的公共文化设施中的一些公共服务方面的内容,比如留言本、留言墙等,出现一些反映不同素质的留言,都在情理之中,十个指头有长有短,正好像和平的世界上还有恐怖袭击、战争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