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王朝闻:重新估价旧形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2-19 18:57:3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

有的画家在热心描绘新的现实时,还未能摆脱旧习惯的束缚。没有能够更着重新形象的创造,除了旧习惯的束缚之外,可能也因为对旧形式的偏爱吧?

死板地描写自然要不得,但所谓理想化的典型化,也要根据一定的生活基础。即使是尚未出现而可能出现的事物的虚构,总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它那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而不是凭空捏造,更不能用一定的死格式去硬套生活。有人以为不按照实际情况描写就是理想化,其实正确的理想化不是反现实的某种花样,而是为了使形象的本质特征更显著。脱离实际地套用死格式,和所谓理想化的方法不是一回事。

不论野逸也好,豪华也好,淡雅也好,典丽也好,都是封建时代在野在朝的美术家,根据他们一定的服务对象、审美观念、创作目的以及描写对象而形成的。出现在他们笔下的渔樵的美,是“潇洒”的美,“无羁”的美,“超世”的美。出现在他们的作品里的劳动者,失去穷困的辛勤的被压迫者的本色,而和无忧、自得、闲适的“雅人”的性格差不多。着眼点不同,创作意图不同,形成了适应它的格局、色调、笔法、形象和境界。以他们的立场和意图而论,这是恰当的表现形式。但是,这种反映旧内容的旧形式,用来描写被压迫的蒋管区劳动人民不行,用来描写解放区的劳动人民也不相宜。硬要搬用,糟蹋了素材,也阻挠着新形式的探求。新的农民积极的、集体的劳动场面,要是太强调安定感,从静穆的趣味出发来布局,形式和内容难免显得不相称。描写新人虽然不应该做出霸气十足的构图,凶神似的造形,但是,把新人物画得软弱而懒散,决不会受欢迎。新的题材和主题要求和它相适应的新形式,简单地套用旧形式不是在适当利用旧形式。既是在画中国画,当然要画得像中国画。可是不宜因为要作品具有中国画的特色,就不顾题材的特色,套用某些现成的中国画的格式。

中国画的笔墨,虽然不如所谓东方文明至上论者说得那样高于一切,的确有其应该存在应该发展的长处。洗练、明快和具备书法趣味就是它显著的长处。虽然洗练,并不空虚,即使绵密,并不繁琐,强调用笔的节奏和旋律,却没有脱离实际生活。这些,符合群众欣赏习惯,因而群众乐于接受,当然值得重视,值得发扬。但是,对待那些规范化了的皴法描法,必须辨别它是为了描写什么事物的特点而产生的,是根据什么创作意图而发展起来的。切不可不问实际需要,不加批判地生吞活剥,随便搬用。例如文人画所强调的逸气和书卷气,要严格地重新估价,要认识它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服从什么目的而形成的。如果无批判地盲目尊崇,强迫新的形象服从它的旧规范,而不是它受新的需要所支配,这就正好说明自己还在服从旧的审美观念的支配。继承为了发扬,无批判地对待旧形式,很难认识它所包含的规律性的知识。套用现成的格式,不是发扬它,而且有害于应有的新形式新风格的形成。

旧形式所包含的规律性的知识是宝贵的。但对规范化的知识的新的需要,和改造旧形式的要求是一致的。旧形式的改造,要依靠生活实践及思想感情的改造,真正为群众服务的热情的培养。当我们深入地检查自己的审美观念之后,就可能愿意改变尚存在着的,对于旧形式、旧风格的偏爱,特别是改变对于文人画中的落后一面的偏爱。能这样,现有的成绩较易巩固,更大的发展才有可能。这样说,并非否定了同仁们的努力和已有的成绩的可贵,只是为了把现有成绩提高一步而提出些意见来共同研究。

(本文选摘自《王朝闻集》)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