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深圳博物馆新馆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固然给市民带来了接近文化的便利,但是免费开放所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凸现了出来。
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最早出现在1997年的英国,这一“颠覆性的文化新政”10年后被引入中国。如同学习西方的经济规则一样,“免费”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关键词。2007年3月1日,深圳将市属的7家美术馆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其开先河之举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
但事实上,这一“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在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遇之后,情况变得有些复杂——2008年春节,福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几天内展馆大门被挤坏,馆内设施和展品损坏严重,标本被破坏,昆虫演示器被扯掉,不得不暂时闭馆整修;同期开放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4天里接待观众超过6万人,观众席地而坐,导弹艇变成了小孩的滑梯,由于离西客站近,旅客的大包小包都出现在了展厅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馆的工作人员则因乞丐和流浪者数量剧增而叫苦不迭……
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免费开放后,有限的博物馆资源立即显得捉襟见肘。有的博物馆以牺牲参观环境为代价,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目前,英国政府每年拨款4000万英镑以弥补下属12家博物馆因免费开放遭受的损失,另外,博物馆与众多社会机构关系密切,企业可以通过对博物馆的捐助免税。英国政府在做了充分调查之后,采取了渐进的免费模式——先是儿童,然后是退休老人,最后才是其他公众人士。
中国的免费政策出台后,中央财政承诺:所有门票损失,因免费开放而增加的运转经费,按照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补助。北京相关机构已为首批免费试行单位注资1亿元人民币。但是,博物馆所需资金尚有较大的缺口,而且大量涌入博物馆的人群给管理者带来了空前严峻的挑战。
平心而论,我国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也需要加以区别和分析,更多人关心的是“免费”而不是展品本身。在西方,博物馆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除体制成熟的原因外,民众也长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习惯流连于博物馆的展厅中,品味艺术之美,了解历史变迁。但百年以来,中国博物馆历经社会动荡,民众总体上尚未形成逛博物馆的文化习惯。而且,当今社会的一些消费文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种良好习惯的培育。
免费开放后,启蒙民众正确的博物馆意识才是真正的挑战。西方博物馆的最新发展方向是集休闲、娱乐于一身的综合性设施,这一趋势的关键所在是将展览行为本身变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方式。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参观博物馆只是为了接受教育,这导致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仅仅是主题和材料的简单组合,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更遑论历史性和深邃感。
因此,目前尝试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只是博物馆文化走进大众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