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人生,探究那人类文明演变的规律
——徐冬冬绘画作品欣赏专辑之抽象篇(7)
【画家独白】
这是抽象绘画的第七帧。前几帧以“儒、释、道”三家之精要为核心,讨论宇宙间的有与无,以及人类所关切的快乐与幸福。这些始终围绕着宇宙的“道”来展开,而组画“道”则是对“动、静”“悟、逸”“开、元、无、极”等境界的浅释。本帧名为“围与不围”的系列组画,则是讲述人类社会因自然环境而生成的血缘、家族、部落以致现代国家如何不断形成又不断分化、消失继而再形成、再分化、消失的这样往复不已的演变过程。人类所创造的不同的文化都受到了大自然之影响,从文化哲思的形成到宗教的政治教化,都为血缘、种族、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起到了作用。这是本帧作品“围”的初端。
与此同时,“不围”也相伴产生了,它们如同佛家所述的“相似相续”,但不同的是,有“围”便会有“不围”。而这一人类文明演化的进程,始终充满着文化、宗教的交互渗透,宗教的信仰从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然战争、屠杀也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形成与冲突。本组画作从宏观的角度,以抽象的笔墨来表达这一文明演变的进程。在这组作品中,蒙德里安的思维得到了理解和运用。我真正接触蒙德里安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不理解到迷恋,长达三年左右,面对他的作品,让我告别了塞尚、高更等印象派大师。美术史对他的线与面的描述有很高的评价,而我认可他的还在“简括”二字,吾对“简括”的理解也有自己的心得,“简”为“宇”,“括”为“宙”,是空间与时间的几何。
在本系列作品中,我使用了“纸雕塑”的概念,打破了线与面的冲突,使作品的线与面更具有立体的流动感,更符合作品的哲思含义。在这一点上,是我自有的创造。组画也为九幅,符合“九为大”的数的原则,头尾相连往复,呈现出变化的规律,而这规律是描述人类社会文明变化进程的规律,也是“围与不围”的要义。此规律随着西方近现代工业革命、量子物理学的诞生以及互联网的全球化进程,使其变化得更加剧烈。“围与不围”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抽象表达。每每想到这一点,真是感谢天命,在2002秋的那个下午的余晖里,在荷兰的一家博物馆中,我所尊敬的大师蒙德里安的灵魂,走下了他的作品,进入到我的笔墨色彩里,让我感到幸福。本帧作品选自即将出版的徐冬冬画集《心造境》,文字选自吾之《我的艺术生活》一文。
《围与不围》纸雕塑系列组画 丙烯纸本2002-2005
2004年我三次访美,先后去了纽约、水牛城、盐湖城、丹佛、拉斯维加斯、洛杉矶、圣迭戈等城市,主要是对尼亚加拉大瀑布、黄石国家自然公园、总统山、落基山脉等自然景观进行系统的写生。
《围》 纸雕塑、 丙烯纸本 2002
对《围与不围》组画的思想有了更特别的理解,此组画创作灵感产生于两年之前的欧洲之行,它描绘了人因繁衍而形成部落血缘族群,他们又因自然环境产生文化、宗教乃至家族与国家,这是作品“围”的概念。
但人类又因文化交流的相互浸入而发生人种、信仰、思维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围”的突破而达“不围”的相互不断转换过程。它始终处于往往复复的状态,而这一状态往往通过贸易、战争以及天象来体现。但这只是表象,根本的还是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与会通。
这一变化的曲线最为突出的就是74000年前,现代先民为寻找人类的伊甸园,从非洲裂谷迁移的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
而近200年来西方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蒸气机车、电、以至量子力学的诞生,特别是近30年互联网的全球化、生物基因、克隆等技术革命性发展,使这一曲线变化得万分剧烈,人们的思维、认识距离被大大缩短,颇有因科学的“进步”而达到世界大同之势。
再次寻回人类“文明”的伊甸园,届时区域、国家又将消失,只有文化的认同。而血缘的差异却给西方科学提出了警示,在伦理与道德之中寻求着理想的解答,这正是此作品所要提问的。
《不围》 纸雕塑、丙烯纸本 2005
画家在意大利庞贝古城(2001)。文中之抽象绘画作品,创作于本世纪初。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从中国传统意象绘画起步,八十年代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运用,并开始进入抽象绘画领域,会通中西文化。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他创立了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在中国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自身的社会与生活,并从生命的本质来讲述人类灵魂在宇宙间跳动的轨迹。画家自有的宇宙观和“心造境”艺术思想为形成这一画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