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冬:四十年前的水墨人生,宛如那夏日的一树风凉!

时间:2016-03-31 09:40:37 | 来源:苦藤书屋

艺术家>

《云山似有无图》 水墨纸本 1985

【画家独白】当翻开自己的绘画人生的第一页,近四十年前的人和事如电影般展演在脑海里,真不知因何走上了这条丹青之路,一走就是一生。让我深感自豪的是不忘人生选择之初衷,颇有“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之境。孔夫子曰:“吾十有五立志于学”。这个“学”字,不是指一般性的学习知识,而是懂得悟宇宙变化之“道”。这一点,吾当时似乎做到了。所以从一开始操笔习画时,便知这是悟“道”的人生过程,并非一时之兴趣。每次背着装有画笔、毡子、笔洗以及各种颜料的沉沉的画箱,走在去故宫绘画馆的路上,脚步轻巧而愉快得让人费解。这是一种人生修行解悟的愉快,而当时十五六岁的我对此还懵懵懂懂,并未完全懂得,只是有使不完的劲头。每次在绘画馆里临摹古画,是那么的兴奋,犹如与古人的一次雅集。李成、范宽、巨然、董源、郭熙、燕文贵之大家名作,使我这个少年沉醉在他们的笔墨与灵魂的世界里。在那里,有说有笑,文雅至极。在那里,我懂得了“心摹”二字,也懂得了绘画是从技入道的过程,更懂得了“无知之知”的道理。正是在那里,悟得参道的快乐之后的人生幸福。而这幸福伴随着我的脚步,从我的家走向了自然,走在了那溪水、山峦之间。就是这个幸福的脚步,又使我漂洋过海,去寻求一个个生命的真谛。就是这个人生的幸福的脚步,使我挥笔从意象绘画走到印象绘画,然后进入到抽象绘画的境界之中。正是这种人生的幸福,使我融入到东西方文化会通的伟大的历史洪流的气息里。也正是这种人生的幸福,使我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扬善去恶之道,悟得天命,晓得上天使命的赋予。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国家、人类和浩瀚的宇宙里,如水一样、如光一样臻于无我之境,此时我之内心充满着自由。我的宇宙观和“心造境”艺术思想在这样自由的无我之境中走向完善。本辑“水墨人生”,便是与古人交往之中的笔谈,使当时我这个十几二十来岁的青少年喜立高山之巅,感悟宇宙的精妙,淡淡的笔墨融进了我的灵魂。四十年后的今天,将其集辑,与诸位共享之。作品均选自1986年出版的《徐冬冬诗画集》,文字选自吾之《我的艺术生活》一文。

《墨鸟图》 水墨纸本 1980

我从事绘画的时间並不长,但也40来年了,最早的作品已找不到了。现在能见到的就是我十五六岁时的水墨画,所以我的绘画基础应是中国传统绘画。

《树结珍宝图》 水墨纸本 1980

要谈传统绘画,我们不得不先就中华文化作一简述。中国艺术无不相通,先有金石篆刻,后有绢纸笔墨。诗、书、画也为理法一贯,本为同源,音乐、博弈也与之相通。

《幽兰》 水墨纸本 1984

《劲节凌秋》 水墨纸本 1976

《不要人夸颜色好》 水墨纸本 1985

中国除了儒家之外还有道家、佛家之说,对绘画、书法它们各有其影响,儒家讲现在,道家讲未来,佛家则讲过去和未来。当然传统绘画受到道家的影响较大,无为而治、自由发展,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就是法。

《淡墨痕图》 水墨纸本 1978

《枯木顽石图》 水墨纸本 1986

在中国绘画中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崇山峻岭、峰峦叠嶂、长松挺拔、春云出谷、白练飞下,只见一老翁端坐松下抚琴操之,琴声与松涛回荡於幽谷,再与那瀑声合二为一,悬于空中,泉音如心声,宇宙之心与人心相通化之,从中参悟人生之奥妙。

《白云烟雾图》 水墨纸本 1985

《秋云晓霭图》 水墨纸本 1985

在中国画里讲究师法造化,与西方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之美如出一辙。当然,中国画里更讲“师心源”,追求无法之法,方为天趣,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神韵”。

《香远益清》 水墨纸本 1976

《秋天里的荷塘》 水墨纸本 1984

中国绘画以“神”为中心,这个“神”不是西方基督教所说的“神”,而是“传神”的意思。

《寿图》 水墨纸本 1977

《野趣》 水墨纸本 1983

这个“传神”就明确了中国的绘画不是以写形为中心,写形只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而这种“传神”又显示了人类与宇宙万物间的共融,以及它们共同的精神状态、气质风度,这种状态表现在“生动”二字。

《焕然成章》 水墨纸本 1982

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晉时期,人物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传神论”,他明确地指出绘画重在“传神、写神、通神”上,这一提法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玉兰》 水墨纸本 1980

《窗外所见》 水墨纸本 1984

为了观看他所绘的《女史箴图》,我特地到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连看了三天,就为体会那“传神”二字。

《发寒抱节图》 水墨纸本 1976

这个道理,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好像就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中国人讲仁义、重道德、配天地,追求人品的高贵。文徵明曾感叹:“人品不高,笔墨无法”,而这笔墨即是人生。

《静观图》 水墨纸本 1975

(本文选自徐冬冬所著《我的艺术生活》)

画家1982年摄于北京。

文中水墨作品均为画家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绘。他从中国传统意象绘画起步,从中了解了古人是如何观察宇宙世界的,这为其以后形成自有的宇宙观和“心造境”艺术思想并创立中国抽象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链接

画家近影

徐冬冬,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宁波。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对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都有着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并涉猎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作品跨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画风几经突变,充满创新的精神。代表作品有《寿图》、《红河谷》、《距离二十三》、《围与不围》、《无根的神韵》、《太极》、《四季》系列组画等。他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观,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创建了独具风度的中国抽象绘画流派。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