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激情的先锋与固守

时间:2014-03-28 13:21:05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

——谈郭晓光的艺术创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界,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的表现形式充满着追求与渴望。尤其是美术学院中的青年学生们更是首当其冲,在新的艺术思潮的涌动下自觉的思考和探索绘画本体问题。并将这些体悟急切的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这种先锋的姿态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年轻艺术家显著的特征。这时的郭晓光正是鲁美油画系77级的学生。在这个大背景下,他最大的转变就是开始对新的观念和表现主义绘画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在他的作业中开始出现游离于形体之外的富于表现力的笔触和非写生状态的色彩关系,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四年级的毕业创作。郭晓光的毕业创作画的是一群在河边洗衣服的朝鲜族妇女,画面构图奇异,人物造型富于动感,饱满明亮的色彩极具感染力,与以往传统的学院样式拉开了距离。他的毕业创作既是他在学院四年学习的总结,同时也奠定了他日后在油画表现语言方面的基本面貌,更凸显出郭晓光艺术观念的先锋姿态。

当“先锋”被时间褪去传奇色彩进而转化为传统时,郭晓光索性放弃对潮流的追逐选择了固守,从80年代作品《生灵》到最近的写生系列都体现出画家艺术观念和视觉语言的恒定。有力的笔触、动感的造型、明快的色彩从未在郭晓光的艺术创作中消失,相反其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加强烈,郭晓光数十年的执著诠释了所谓“无色不空、不执不通”的至理。其艺术创作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艺术语言的线性探索。其二:依靠“直觉”创作观念。其三:与心相会的题材兴趣。面对郭晓光的作品,我们总会看到愈加厚重的笔痕、冷暖相间的夺目色彩和一气呵成的表现气度。无论是一米见方的小品,还是大至几米的巨幅写生,郭晓光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体现出一个直觉型画家的艺术本能和熟练的表现技巧。郭晓光的创作方式不是观念先行的,他拒绝画面背后的文学描写。内在的情绪、题材的吸引,甚至画笔与布面的摩擦都会带给他无限的创作欲望。创造本能的驱使让他激情燃烧,面对自然直抒胸中之意。

画册中收录的这些作品是郭晓光三十余年绘画创作历程的主线,这些充满激情的作品来自画家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画家旺盛的生命力。野外写生中郭晓光常年以车为家,在野外竖起一人高的画布,面对风雪和严寒无所畏惧奋笔挥毫,这对一个年逾半百的艺术家而言不就是对生命的礼赞吗?

奇思物相外,妙景画图中。愿郭晓光在自己选定的艺术之路上坚定的走下去,把人生之图书写的更加圆满。

                                                                                           韦尔申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