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为“固有色”正名

时间:2013-05-14 16:40:29 | 来源:美术研究

艺术家>

“固有色”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一切物质的颜色都是光的作用,是不同质的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现象。这是从物理学、化学的角度认识世界得出的结论,出自17世纪大物理学家牛顿(1saeNewton)光谱色发现的结果。继后,大化学家杨格(ThomasYoung)、赫姆霍兹(HermannVanHelmholtz)又以色光波及不同的色彩列表理论发展了牛顿之说。这的确是辉煌的科研成果。这种无可争议的直线思维研究结果,似乎成了固有色得不到确认肯定的根本原因吧。

固有色的客观存在,大文豪歌德(Goethe)对牛顿色彩学说提出了大胆质疑,同时提出一套色彩规律的科学分析,6色对比环由此诞生了。这是从人的普遍意义的生理学、心理学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得出的科学论证。强调人的功能介入作用。继后,一批化学家卢德 (ORdan Rood)、谢弗勒(Eugene Chvreul)等又发现了不同的色彩互补应用规律。这些以人为本的环线思维研究结果,打开了真正意义上的色彩艺术学之门。

对油画源头古老的丹培拉绘画研究,我们从艺术思维、审美判断、技术过程等几个方面归纳提出间接画法的概念,从逻辑上相对现在我们的油画直接画法。其实这种油画直接方法只是西方绘画里的一种方法,是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西方油画技法的一种借鉴。从间接法(indirecte)到直接法(directe)是西方绘画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包含着艺术材料与技术在不同时期的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作为油画家应该对这一客观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暂且不说这个复杂过程,只说与间接画法相对应的“固有色”(Local colour)体系(又称色相对比系统),色相对比之说是很准确的专业术语,“固有色”是个俗称,是不是因为上口,大家都这么说。早在15世纪的切尼尼(艺匠手册》(“IL Libro dell Alle”1821年出版),其中就有关于应用固有色的记载。要深究其意,固有色的概念绝不是简单的。从绘画语言的成熟时起,画家在画面处理上就学会了根据色形、色量、色彩冷暖关系处理“固有色”了,在优秀的作品里“固有色”的表现都不是简单的。能不能这么说,如果从画面色彩语言特征上划分,从时间上划分,马奈以前的大师作品基本上出自固有色体系这一历史事实!当然事实绝非表达的这么简单,因为,从色彩语言的纯粹性角度认识不同的色彩语言表达方式,纯粹的色彩语言相互间都存在着一个相当时间的演变过程,画面中的各种语言元素秩序都发生着变化,这是画家个性发展的空间。那么,我们从几个重要时期梳理考证一下固有色的表现。

西方美术史论将公元4世纪至13世纪列为中世纪,这是丹培拉技术的绘画时代。概括地说这个时代的绘画强化神性、永恒性、崇高性、追求至高无上。艺术家个人是不重要的,不要个人感觉,规范中自然生成。画面不分主次,没有虚实,不允许任何感觉上的轻重、前后。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没有幻觉的、有含义的、具有一定规范的平面几何结构来表现非人间的、绝对的、实在不变的神的世界,神的永恒的绝对精神。画面色彩严格按照教会规范,要求绘画制作方法非常严格复杂,采用多层叠色法,这一技术是对当时有限的种类不多的颜料实施的艺术转化。这是多少画家的才智经历漫长的时间,默默无闻地辛勤劳动积累的宝贵经验。那种丰富的程度是内在的,它的光彩也是内在的。其颜色的鲜明饱和历经千年而不变。

13世纪至16世纪,最重要的变化是从神的世界回落到人。用人的感觉、眼睛、观点去看人的世界,强调人性,其中包含了变异的、脆弱的,有着人的某种谦虚和缺点的人性品质。乔托的艺术在这样的一个转型期中起着关键作用,他的理论主张用明暗来塑造形体,画面由此出现了幻觉的3度空间。油性丹培拉是从乔托以后开始的,油的成份增强了表现物象形体空间的真实感,颜色表面与我们之间象放置了一层玻璃,因而产牛距离与深度空间幻觉。它对文艺复兴的绘画及以后的绘画起到了深远的作用。色彩开始追求表达直观的真实,单纯的色彩着附于形,形的质感成为画面多种元素的主宰因素,色彩关系建立在画面色块之间分割的比例节奏之中,包含着崇高的和谐。欧洲绘画形成南雄、北秀,南写、北细两大特色体系。凡·爱克是北方佛拉芒画派的旗手,他以科学实验精神解决了绘画干性油和绘画用油的干燥时间问题,他以精湛的混合技法把固有色的应用表现力推向极致。这一时期,丹培拉混合技法逐渐成为画家普遍应用的技术。


16世纪至18世纪,艺术精神日趋衰落。对色彩的普遍认识仍处于一味地追求直观的、世俗的逼真上。语言技术伴随时代风气和艺术材料的发展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变异发展时期。

提香在艺术史上是被公认的色彩大师。他运用的色彩是典型的固有色色相对比系统,不同前人的是他发现了在固有色色相间并置中和色调的意义,色彩追求调子成为时尚,这在绘画色彩史上可称之是里程碑之举。色彩的应用经验此时得到大大的拓展与升华。威尼斯画派开始了对不同色调的追求。丹培拉混合技法在提香及以后的绘画中应用的更加灵活、自由随机。

另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就是伦勃朗,他的画面透明而丰富,坚实而明亮,已成为我国很多画家的追求之谜。可以说伦勃朗把油性丹培拉发展到又一个新高峰。色彩运用上他更喜欢明暗对比,利用单纯对比色相的透明叠色交叉,明暗交叉,营造出画面冷暖的丰富感觉。固有色的丰富变化,客观准确地说,得力于间接画法,即多层透明技法讲究的巧妙的运用。这也是直接画法力不能及之处。所以有必要对欧洲绘画间接法加以关注、研究和借鉴。

鲁本斯也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是直接画法最早的提出者,史料称Alia Prima(原意“一次过”)。从直接法一次过的提出到真正普及,经历了200余年,直到透纳,康斯泰勃,巴比松画派等最早表现外光思想的实践者们,是否因绘画材料的限制而未能实现与外光观念相一致的“条件色”的色彩效果呢?但是,画画造形语言的松动随意、笔不到意到已经为印象派的色彩革命以色彩为主导的画面秩序做好了一切准备。对固有色的界定判断,如果从这里再推到马奈也不为过,回顾一下马奈油画色彩的特点,所不同的是马奈油画的方法属于直接画法。也可以说与我们现在认识掌握的油画直接画法非常近似。画面的色彩效果仍是以造形为主导的、直观的,源于第一自然的高级生动表现的固有色。

以上粗略地从几个时期的代表性画家应用固有色的表现,形成了我们对固有色体系发展变化特点为依据的客观认识。固有色的应用与精神、与感觉、与生活、与艺术材料发展,与技术演化、与形象思维、艺术趣味和审美判断都有着十分紧密的不简单的联系。它的经历源流是深刻的,它的语言表达是非常丰富的。这一切是不是都需要重新认识疏理融通开发,也是见仁见智之事。对固有色体系里包含了太多的大师经验和经典作品。对以人为本为基础的科学的固有色色彩规律,我们应该有个正名并加以重视。特别是那些热衷于古典绘画研究的实践者们。

提出这一问题的意图,其实不仅仅是继承借鉴优秀传统的问题。对比中国传统经典绘画中的色彩应用,就“固有色”这一概念而言,应当说更有利于我们提高对色彩语言纯粹性经典性的认识。从中体会东西方文化里形而下与形而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有,如果这种丰富变化的固有色体系从造型语言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又是一种什么前景呢!试想把这种体系的应用方法和其它种色彩体系的认识方法相结合有没有发展的可能呢?又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架上画的发展空间真的还很大,还有不少的交叉空白点有待实践拓展,这里不仅仅需要观念,更需要的是人的智慧实干和坚定信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