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周文姬:从宇宙到笔端

周文姬:从宇宙到笔端

时间: 2011-10-27 09:06:10 | 来源: 艺术中国

泰祥洲生在宁夏银川,自幼学习书法,先后师从王文均、胡公石。幼年与笔墨的感情影响了整个人生。大学期间坚持练习书法,同时跟随冯其庸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并得刘海粟的秘书柯文辉先生之助,遍访江南名家,打开了泰祥洲的艺术视野,书与画也逐渐占据他人生理想的大部。

1990年起,泰祥洲师从古画装裱大师崔玉润和李振江学习古代书画装裱修复,这四年是泰祥洲与古纸古墨打交道的生涯,让他深为中国的水墨绘画及其材料着迷,使他真正懂得了中国传统绘画材料的精妙之处。

2003年旅美画家刘丹回到中国,老师与学生相互的选择,成就了泰祥洲的画画理想。2006年泰祥洲重新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美术学博士,投入于艺术本体的探索之中。开始了真正的艺术人生之途后,他一直在自问:“我为什么要画山水画?”同时这也是他拜师刘丹时,老师的提问。2006年,泰祥洲得到世界著名天文学家伊世同先生的点拨,终于从天文学的研究中,发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精神脉络。他发现中国的文化肇始于仰观天象,这种观念直到今天都是东方哲学精神的象征。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诞生了蕴含丰富隐喻的山水画。而图式决定了艺术家对宇宙时空的理解方式。不认识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中国画论中为何总是将绘画的外延扩展到宇宙观的范畴。他试图探究山水画和宇宙观的关联,寻找历代山水画形态变迁之图式根源,从图式维度阐述中国画的原理。

对这个问题的探寻,泰祥洲潜心四年的研究论文《仰观垂象——山水画的观念与结构》,成为当代第一本从天文学的角度研究宇宙和山水画关系的论文。泰祥洲结合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采用探寻了中国山水图式起源与宇宙观的关系,详细考察了中国山水画体的初始形态,试图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由古至今的演变轨迹,揭示其形式变迁的图式根源。同时通过考量现代以来西方经典科学对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冲击与瓦解,找寻中国近现代写实主义在世界观变迁中的图式渊源,找出近现代山水图式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他思考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探寻多维图式与多重宇宙观的内在关联,从多维图式平面呈现原理这一新的视角去探索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前景。泰祥洲认为,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生命和宇宙、自然本质的关照,依然是人得以在宇宙中生存的基石,人对宇宙、大自然的敬畏和呼应,乃是艺术生命的最高形式。

《仰观垂象》的新颖性和前瞻性获得国际著名文化学者方闻教授的大加赞赏,并亲自为论文作序。方闻先生认为,泰祥洲的论文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著作。

 


刘丹先生是方闻最为赞赏的当代水墨画家。方闻先生总结刘丹的绘画:“刘大师山水画有两大特点。第一,他置纸于墙上,作画如法书;笔笔悬臂中锋,丝毫不苟,有‘状物形,表吾意’之功。这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顶高峰的造就。第二,刘丹山水画中时空幻变,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状。”“刘丹能把‘山精湖骨重构第二自然’,就是‘在正统延续中创造自身’。” 祥洲从刘丹学习书画,能得师资传授,接受最为严格传统的训练。对书画的致敬从临摹开始。泰祥洲对古代大师的作品充满敬畏,他不断放大大师们的作品临摹,这既是一个传承,又是一个超越。山水画作为中国最能代表宇宙观价值的绘画图式,不但有复杂的观念取向,而且有着特殊的材料结构。深谙山水画的根本法则后,泰祥洲对古代大师们的作品更深入的理解,而自己的作品中也无不体现出这种对宇宙和自然的观照。

泰祥洲创作的特别之处,不仅是因为他拥有好的老师,并且他使用最好的材料。早年的古画修复生涯,他懂得中国绘画材料的精妙。多年的积累,他收集了数量惊人的明清宫廷御藏古墨,并试图通过文献不惜代价恢复数十种古纸。泰祥洲作画都使用用乾隆御制墨,墨色层次达到令人惊叹的地步。而他作画用纸均是按照流传的南唐澄心堂纸的文献特别加工的,可达1000个以上的色阶,远较普通宣纸色阶的百倍之上。由于运用材料的精研,泰祥洲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气息,在当代众多水墨画作品中脱颖而出。泰祥洲认为,如何兼具现代社会的审美功能,又呈现为山水画图式,则需要一个从现代社会的经验出发,关照艺术本体生命精神的切入点,深入研究传统水墨画的材料和技法、主体图式的媒介和环境,以及现代时空经验,再造一种反映现代审美关系的水墨语言形式。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保留的不仅仅是传统的艺术,更重要的是艺术的传统。

泰祥洲认为,我们生活在21世纪,科技的发达,带给我们广阔的视野,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有无数的原理性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证明,在这些探究面前,他觉得自己仍然是个小学生,但他知道,他的心灵充满敬畏,始终沉浸在无限的水墨世界。

文/ 周文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