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佐:我的一点奢侈

时间:2011-10-14 12:47:08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袁佐>画家观点>

前一段回国,在京城各种报纸上看到关于中国艺术教育的访谈,我很有感触,我有些不很成熟想法在这里想和关心中国艺术教育的人们做一探讨。

我八二年自中央美院赴美自费学习绘画,从本科读到研究生,并在美国一公立艺术学院任教多年。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努力开展中美艺术院校间的交流,并在北京进行中美合作办学的尝试。我自认为对国内艺术教育体制,艺术教育界的人都很熟悉,对美国的艺术教育也有二十几年的了解和经历,我有义务有责任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做一点事情。

我认为,由于体制的制约,中国的艺术教育基本停留在一个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的阶段,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鉴于中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迫切需求,它是一个可以被人接受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艺术教育模式应付了中国相当一段时间里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这种艺术教育模式包括它的招生制度、教学方式、学科结构等众多方面,在近几年的中国社会环境的大发展中更显其不相适应,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有时会在今天这个变小了的信息世界村中显得不够有力量。

艺术基础教育的目标

在我所经历学习和工作的美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意识到美国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学艺术基础教育目标,各学院,大学各自以自己的创建宗旨和特色来宣扬各自的观念和目标,这本身已和中国现行体制完全不同。美国的艺术教育从建校宗旨上已突显她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了。例如我所在的艺术学院,她的建校宗旨是:“让每一位热爱艺术的人,无论性别、年龄和肤色的不同而都有受艺术教育的权力。”她在建校的一百三十年历史中,不断地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斗争以确保这一宗旨。我在学校学习、工作的近二十年中学校经历了有人要想适应社会时尚需求将艺术学院变为单一的设计学院的争论;教员工会反对校方扩招而影响教学品质的斗争;有州长(共和党人)想将公立学校私有化、大幅提高学费五倍以减轻政府负担,校方努力保持全美最低学费(约6000美金一年),而使州内居民可以继续有权力,有机会受到一流的艺术教育;还曾有人想将我们这样一个独立的艺术学院合并到州立大学系统里面去,学院再三思考最终认为这样不利于一个艺术学院的独特发展的需要和学院个性宣扬而拒绝合并。当然所有这些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之上才可以做得到的。在我们的艺术教育机制内这样思考的人可能不多吧?我们的艺术学院的创校宗旨有这样明确而有特色吗?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我们的艺术学院才可有传统而言,每个艺术学院才有个性,我们的艺术学院经过老一代艺术教育家所建立起来的、历经几十年实践的精华的东西才可以继承和发展而不被丢掉。而不至于出现一个有七千年历史的文化却只有五、六十年历史的艺术学院,而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确出现了有一百三十几年传统的艺术学院!

再从我们两个不同的素描课来看所谓的艺术基础教育目标的不同,近十年来,我每年带美国学生来中国,大家参观自北京到西安,杭州等各地的艺术院校的素描课时,无不为中国学生的人体或石膏习作所震服、惊叹。欧洲十九世纪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俄罗斯传入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在国内仍为主要的训练方法。学生的传统意识中的造型能力在这里是首要问题。而在美国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开始,它已大胆地将对材料的认识、对对象的观察方法、个人体验及表达个人情感的训练放在素描课的首位。造型能力不是一个问题。在对上述课题的训练中,每个教员都有各自的办法或招数,每个人都力求在训练方法、侧重上完全不一样。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会在不同的教员那里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对素描的理解和概念。从这儿你也可想象一个学校将如何确定它的艺术基础教育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学校某个委员会制定的,而它是由众多的教员在完全自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各自完全自由的教案上报给校方后,自下而上形成的,而且这个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因为没有人可以或想去规范任何一个教员的教案,它们是变化无常的。这里只有一件事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他或她一开始同意了新聘教员委员会的推荐而雇你上班教书了。

 


思维方法的训练要比技能训练在比重上大的多。这在美国的艺术教育中处处有所体现,这里的一些观念课程是学院较热门的课。我记得在这样的课程中,一位教授在一节课的最后二十分钟时要求大家两个人一对儿,脸对脸相互距离三十公分来观察对方。这种观察他即没有任何明确的特殊要求,也没有让大家停止的命令,只是当大家在最后实在觉得尴尬,受不了,无聊了,在不知所措之中逃离教室而告结束。教授在下一次课上会“忽然”问起大家上一次观察的感受,这对学生来讲确可称之为一次“人生经历”。另一位教员的“马拉松素描”课也是这样的离奇和刺激,连续七天的课程,每天早九点到晚上九点,最后一天的课是早九点到第二天的早九点,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不休息地画画、各种讨论和音乐欣赏。这是一种“经历”训练,这一类的艺术家的“技能”训练我认为是很有深度的,是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的巧妙的结合,这样的课程如果按中国目前一般的课时安排或选课制度是难以安排的,更何况基础教育目标的不同,这种课程内容变得危险而不被考虑。但这样的课程在美国艺术院校中比比皆是,艺术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这样在众多的,不断翻新变化的课程中,被确定起来了。各院校要保持其各自的历史传统,又有领导时代潮流的力量,在美国这就是一个好的学院存活长短的最根本的因素。美术学院是这样,其它艺术学院是这样,所有理工、人文或综合大学都是这样。

我在同国内艺术教育界谈论这种永远求新、永远求变的美国艺术基础教育体系时,一些人批评这种体系的存在是因为它没有传统;有肤浅时尚的嫌疑。但我想不尽然。美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几十年的不断的各种争论之中慢慢变化和形成的。正是在这种体系下,美国艺术生命力强盛,它的影响力正由一般的纯美术辐射到社会环境建设,科技革命和人文理念等更广泛的领域中。它已逐渐从一般的画一张画,雕一个像,设计一张广告的传统艺术教育目标发展了。它所要造就的是有文化艺术修养的环境,有自我革命勇气的新一代人,一个有创造力的社会。我想这种不成文的——我没有试图去查找过这一类关于美国艺术基础教育目标的文字叙述——美国艺术基础教育目标是深刻的,而且是有生命力。

两课分数 (政治和外语)和考试制度

在讨论过艺术基础教育目标之后再来看目前国内的艺术教育的考试制度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如果目标可以讨论,两课分数和考试方式方法当然也就可讨论了。而这种方式方法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我们多动一些脑子,多花一点精力,将一些表格的功能和用词推敲的更准确,更符合艺术专业的要求和习惯也就可以了。更何况这种推敲和改进也应该是一个几年或十几年的过程。中国现阶段社会的巨大变化,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一个比艺术教育改革来的快的多的事实,考试制度急需跟上这种时代变革的要求。

在美国我所在的艺术学院里,招生办公室是一个常设机构,招生办主任的地位和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财政运营的副院长及主管基金发展的副院长几近相等。在秋季开学前夕每年一次的院长校情咨文报告中她要向全体教员汇报过去一年的工作和教员们将会得到什么样的新生,这些新生和去年的相比有什么特点和不同。这位招生办主任在位二十几年,她是一位十足的为穷人、为没有特权地位的普通人讲话的民主党人,一位广受三届院长和师生尊敬的人。她代表了学院的风格和形象,学院的成败,她有重大责任。她手里撑有招考的生杀大权!她确实帮我做过一些“技术处理”而使我对她一直怀有敬意。

 


我所参与的研究生的招考工作是这样的:考生寄作品的幻灯片15张到招生办,招生办将资料准备好后,分专业交由各系的新生委员会看作品,除各系委员会的两位主管教员外任何教员都可以来参与评议。目前的报考和招收比例大约在20:1,十年前大约是12:1。可见学院名声大有提高。所有幻灯片三过后,从150-200名报考者中选出10%-15%的人来做面试或电话口试。这时只有研究生的主管任课教员和招生办主任(3-4人)参与。考生作品水准顾然重要,不然你连第一轮的作品关都过不了,接下来是考生履历表和为什么要来读研的一篇一页左右的短文,这篇文章的平庸或新颖又是一个关键。作品和文章都可由别人或专业枪手代劳,但最后的面试只能是考生自己出面了。招生委员会要的是一个可以塑造,可以发展、可以与之交往的人,一个像这个学院风格的人。因为学院的艺术基础教育目标就是由这样一群教员的教学思想和课程自下而上而制定的,所以他们在选择新生时也是如此自然的招收和他们自己相接近的学生,这也是为什么同在一个城市,外部环境相似,但哈佛的学生、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卫斯理女校的学生、甚至我们的邻居艺术博物馆学校的学生和我们这所学院的学生完全不同,不说他们是不同的动物,但他们起码是生活在不同星球上的人。招生时的表格也是有一些的,签字画押的地方也有不少处。就像在美国经历过移民局或银行贷款一样,表格不是按张来点,而是论尺寸厚度来量的。尽管是这样的状态下,人材辈出也还是势不可挡。关键是表格要为人服务,而人不能为表格所累。

一个学院要有特点,有的学院就是政治背景强,今后可多出一些文化官员,管理文化工作,有的非常强调外语水准,有的是完全自由型的学院。各有各的传统。新东西不应是唯一的东西,保持中国特色是一个重大课题,我想我们的艺术院校的建设不应该像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那样:把每个单一城市拿出来评论,它们都很有进步,都盖了无数大楼,建了无数宽大的街道。但我们将所有的城市放在一起一看,问题出现了,所有的城市都是这么几幢大楼,而且几乎是一个样子,所有城市都是同样宽广的马路,城市渐渐失去了地方特点,地方特色。城市建设的问题在艺术学院的建设中也应注意。我们不一定要大而全,而要精,要有特点。

改革的一种办法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有兴趣做了一些中美艺术院校间交流的事,包括安排双方教学和行政人员互访,美方教员来中国授课,办展览和每年带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从这些活动中我萌发了如何进一步参与中国艺术教育的想法,两年前开始和国内的艺术院校谈在北京办一所中美合作的美国艺术学院。也就是将我所在的美国艺术学院在北京办一个分院,它将像一块试验田一样放在我们国内众多的艺术学院中,它基本按国外的艺术教育体系来运营,它的教学体系的运营可供国内的教育机构所借鉴,取长补短,从而慢慢地完善国内自己的艺术教育体系。我们的这个项目走走停停已有两年的历史了,但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想法是认真的,美方对于在北京设立什么样的艺术学院是极为严肃的。院长在第一次听了我的设想报告后讲:“有两点要求:一、我们不要把这个项目做成是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中国的项目;二、这个项目不能成为我们学院的经济付担。除此之外,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之后的北京学院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四年课程安排都是在各系教员自愿参与的前题下讨论成文的。初稿交由院教学大纲审定委员会多次评议、修改、最后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向院董事会提出申报批准的。这一大纲的制定完全是自下而上的,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非常严格地产生的。当然这个教学大纲一定会遇到因中美社会制度,文化根基、教学体系不同而带来的矛盾和争论,但这也正是因为这些争论它才会对中国现行艺术教育体系有一个比较,从而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起到一个积极的,借鉴作用。搞艺术教育总会遇到经济问题,这个项目也是不例外。但我仍有愿望,有信心和中国热心艺术教育改革的人们一道克服困难,而真正的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想能够在中国艺术教育界尖锐地提出问题的人是需要一点奢侈的,这奢侈亦是他的勇气。我羡慕每一位有这样的奢侈的同仁,我更尊敬那些有勇气的学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多一点奢侈,多一点勇气。

文/ 袁佐

2005年9月

波士顿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