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翁菱:李华弌带来的自然

翁菱:李华弌带来的自然

时间: 2011-04-12 16:13:44 | 来源: 艺术中国

文/翁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艺术总监)

中国古典文化的至高境界是艺术家将客观物化的自然造化与气象万千的胸中臆气完美结合,以抒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生动“气韵”。这也是远离中国艺文界、蛰居旧金山多年的李华弌毕生的艺术追求。记得在做“艺文中国”的访谈时,平时不善辞令的他谈起传统却是异常兴奋,侃侃生锋。“西洋媒材的艺术作品,如同太阳一般光辉灿烂,使观者热血沸腾,感染到它震撼人心的能量。而水墨的艺术作品,如同月光一般平静微妙地安抚观者,让他们安详沉思着汲取其中正气。两者的欣赏方式不同,而中国水墨画的欣赏方式则现示了一种优雅自然的东方生活方式。”具有典型东方美学特征的恢宏、静穆、尊贵、典雅的“宋式高古山水”是李华弌心中永远高山仰止的圣峰,然而其创作中鲜明的当代思考和气质却成就了他在当今国际画坛的独树一帜。因此,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画家,而应被视为当代艺术家。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破坏性影响的逐渐减弱,特别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在此危机中的平稳过渡,建立中国当代文化新形象,似乎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艺文界的共同诉求。无论是追溯传统、寻找中国内在的文化资源,或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主动选择,都酝酿着新一代精英对文化自立和创新更深远的思考。中国当代艺术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启蒙”的重要新生力量和中国当代社会变迁最直观、最深刻的镜像,亦从回应严肃的历史现实和平等对话西方,转向传统精神和文脉的复兴和延续,以及世界艺术新秩序的创建。应该说,伴随跌宕起伏的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以及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传统,最优秀的艺术家们以各种艺术语言和形式,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对“直面现实”的主题已经提出了深度和力度方面的挑战,而且仍将酝酿更加鲜活的能量——这一点我们十分坚信,因为任何有质量的文化都源自于丰富跌宕的社会现实,如今的中国更是充满了无数未知的“奇迹”;然而,我们不应该忽视另一条与前者具有同等历史价值和学术能量的艺脉——“观照传统”,它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直潜藏在政治化主导、商业化冲击、观念化泛滥、娱乐化至上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未为示显。

事实上,耕耘在这条艺脉上的艺术家并不在少数。他们或是长期“消失”在主流视野之内如普通人般自娱自足;或是始终站在前台,伴随中国社会的风云际会,从正面现实,直言不讳转向思考传承,寻求突破,重塑中国文化精神;甚至索性从功成名就的天才、明星主动退隐城市山林,成就当代隐士生活……。无论是直接以挚爱的客观世界作为表现题材,还是从尊敬的前辈大师的心中丘壑中吸收养分,再或是以自然而然的状态感悟当下,他们分别以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元的当代艺术语言进行各自艰辛的探索,不忘当代人文精神的思考,在孤独和沉默中坚守创新。这在当下这个“不自然”或“非自然”的时代是弥足珍贵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思考也逐渐影响着人们的视界和文化观。我们似乎越来越喜爱亲近自然,重温古典,更越来越多地会从古物遗迹中发现“当代”的精神气质和生活理念,诸如秦汉陶俑、盛唐饰器、两宋山水、明式家具等等,时人无不为这些典型的传统中国审美意味一见倾心,且进而引入当下的日常生活。看来,这些艺术家的实践正在为“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当代文化发展——这个课题提供十分重要而崭新的思路。

李华弌也是这条艺脉上的一位优秀艺术家。他一方面早年曾师承中国画名家,具有良好的传统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受到过严格的西方绘画训练,特别是长期生活在美国,亲密接触了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现实。其作品从中国宋代山水画中汲取灵感,但大胆打破经营程式,既不失中国古典绘画高峰时期的经典气质,又极具当代中国审美意识。近十几年来,尽管国际许多著名博物馆、艺术机构和个人均将其代表作以“古董”级别收藏,具有良好的学术认知度。然而由于创作周期长,且与国内流行的艺术理念和风格不相适,因此鲜有展出。

李华弌是我们常年跟踪的艺术家。中国美术馆的“心印:李华弌艺术展”和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的“象外:李华弌新作展”,是为了推介这位在传统精神的当代转换之路上多年潜心思考与创作的个案而精心筹备的。前者几乎囊括了全世界重要藏家手中的近三十件的精品代表作,后者则呈现了他的最新艺术成果。我们希望能借这次他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全面、高质量的展示,为中国艺术的“当代性”问题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提示。

应该说,这种提示与体现在李华弌日常生活、创作状态、艺术理念以及作品面貌中的“自然”息息相关。表面看来,李华弌仍然选择了中国古代画师常用的自然界题材,加之熟练的骨法用笔,让人乍看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细细品咂,这些山水、树木、云石等等的经营位置,却透露着某些“非自然”和“陌生化”的距离感和视觉冲击,这显然是一种现代人的视角。而说到格调,尽管李华弌与大多数友人一样热爱当代世界的便捷与活力,然而却在生活和创作中始终追求“天工与清新”的自然随性。其作品从不咄咄逼人,但却在让人从喧闹中沉静抽离的同时体会到画中世界的万千气象。还有一处也有意思,凡是见过李华弌的人很难觉察他已逾六秩,这应得益于其谦逊好学的赤子之心。然而他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在吃透程法、水到渠成的历练中寻求创新。李华弌最打动我们的是,他是一个固执得可爱的艺术家。因长期生活在海外,他比中国大多数同龄甚至年轻的艺术家都较早也较多地接触了世界当代艺术的变迁。但无论是每每兴奋于欧洲各国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还是不可避免地身处美国后现代主义光怪陆离的浪潮,再或是四海游历虔心寻找印度、日本等不同文化中的优秀特质,他依旧能够沉静下来,以放松但认真的创作心境投回到自己的水墨世界,坚持笃定一生的艺术追求。我们以为,这种懂得尊重传统、立足当代、贯通古今东西化然于心的自然状态,是他带给躁动纠结的中国当代艺界最好的启示。

很多朋友常问起:什么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将是未来的方向?我们应当复兴什么样的传统才能成就当代中国文化的辉煌?事实上,历史总是经历着回过头来才看得清楚的困顿。而艺术的最高境界也从来不是表达自由,而是自由地表达。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似乎不必费心也很难得到准确的答案。今天的中国社会唯一不变的现象就是不断变化本身,“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的传统人文心态已经与当代人产生了隔膜,我们似乎在彻底远离“自然”的过程中愈发紧张和焦灼地看不清前方的路。更严重的是,大自然似乎也越来越急迫地警示着我们什么。汶川和海地地震、西南旱灾、冰岛火山爆发、澳大利亚洪水、日本海啸……,近些年人类接二连三地受到伤害自身生存空间后的沉重惩罚。因此,在为罹难生灵祈祷祝福的同时,我们是时候该沉静下来了。这种沉静,既不是盲目地否定过去,也不是虚妄地憧憬未来,而是立足当下,用心感受与和思考。天安时间自开幕至今,始终非常关注自然、环保,特别是坚持致力于使优秀的当代艺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如果现实的复杂多变要求我们被迫接受,那么借助艺术的羽翼去追求自然、自由的精神世界则是我们毕生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