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扩张,是指水墨性格及水墨形态的扩张;是指当代水墨的价值取向必须来源于对水墨本体的研究,水墨本体是水墨艺术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其他艺术方式无法代替的)。水墨扩张的另一含义是指水墨性格在扩张的基础上应该具备“扩张性”,改变静态,从弱势走向强势,从台后走到台前,从逃避走向面对。
水墨扩张应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水墨原则。水墨性格是中国绘画艺术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的根本。丢掉水墨形态或者水墨因素不再作为绘画主体时,水墨画的民族性将随之消失,附着于其中的精神因素将随之崩溃,民族审美心理将无法面对失去自尊的荒芜。故纯粹而鲜明的绘画面貌是一个民族必须坚持的文化原则。
其二,黑白原则。黑白形象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标志(黑白理念,如传统绘画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方式),是对生态的知觉态度和叙述方式,是民族理念、文化属性、绘画理法。黑白形象揭示了旨在表达的思维方式,是理或理性,是意志而为,是排除了似是而非之后的肯定: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而非“似与不似”;是即白则白,即黑则黑,即实则实,即虚则虚。
水墨扩张的宗旨在于建立,建立中国式的现代水墨艺术体系,从而验证民族文化面对时代的进步应具有的创建性和先进性;在于整合,整合与梳理传统文化形态在面对自然生态时所持有的态度、观点和言说方式,是形成现代水墨形态的基础。
水墨扩张,是否定与批判:否定把技法手段凌驾于艺术表达之上,把技法的习惯性方式称作艺术语言与风格,非艺术原理的本能意识。批判在艺术表达中回避“自我”的行为,回避社会形态的“孤芳自赏”,批判文化本质上的柔弱与逃避。
事实证明,近百年来针对绘画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在试图建立新型图式以取代旧有(传统)图式的转型中,由于新图式还不能够证明其有系统、有根据地存在,没有形成一个占据主导地位又具中国表达方式的作品格局,使这一绘画形态始终在两条不和谐的轨迹中并存。一是“中西合璧”式,而合璧的立足点是以西方现代艺术为价值准则,其结果是西方绘画格式对民族绘画方式的占有,中国绘画精神的消亡。二是坚守旧有传统,使作品成为传统画面的延续,又暴露出对当代社会形态的无能为力。这二者同样是不可取的。
传统绘画经过历史的传承,不但丰富了绘画表现形式和技法手段,同时,也不断强化和印证了一个独特的结构法则和艺术理念,倘若把这一结构和理念的核心理解为一线一墨、一皴一点并以此称为中国绘画结体元素的话,不免会惊叹先贤以哲人般的智慧对大千世界、自然万物的高度概括和归纳,它不仅给后者提供了一个表达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视角,更主要的是从此建立了认知自然、表达事物的鲜明的民族作风以及独特的绘画理想。由此,一线一墨、一皴一点的生成,一开始就含有极高的文人精神色彩,体现的是生命态度、生物状态的知觉力和对于空间的理解方式。
再比如,把“线”的特质称为无限意志,“点”为穴脉,“皴”法为表里,“墨”做灵魂,即游于物象,离于知觉,其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事实上一线一墨、一皴一点暗含着一个非常严谨的画理结构,其结构环环相生,秩序又相互扣合,而这种结构法则显然是审美哲学范畴的,非理性所能解说或解构的。形而上为“玄”,境界,知觉,物化,理念;形而下为“象”,依据、效法自然之属性,即顺、逆、差、错(自然理法)。如传统笔意说:“增不得一笔,亦少不得一笔。笔笔是笔。”然而,衡量这一界线的标尺为何物?是学理,是法则,还是感觉?所以,一线一墨、一皴一点,它自身则横生了一幅严谨而锐利的大图。
可见,一线一墨、一皴一点它本身又包含着“扩张”的属性,其意志大于山石,大于树木,大于万物,追求至上、至大、至美,张扬的是大规矩、大气派。
一线一墨、一皴一点完全可以囊括当代画家关于绘画艺术所寄予的理想,完全可以承载当代绘画意志的表达与技法手段的压用,因为,一线一墨、一皴一点提供的是自然观、人文观和艺术观,且极具表现特质而非自然描绘的艺术理念。
没有伟大的技法,只有伟大的精神。
新高举水墨旗帜,其内核就是以弘扬伟大精神为主导,重新复位由一线一墨、一皴一点所构筑的水墨原生态,并由此扩张了体现这一精神的水墨“扩张性质”。民族文化艺术的伟大与深厚,不能成为当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障碍,同样也不能成为重复传统秩序的理由。相反,它是孕育新艺术形态的根源与土壤。由此,现在的情形,不是我们做过了什么,而是做得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