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进安

时间:2011-03-31 16:06:59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刘进安>相关评论>

王孟奇

人生易逝,转眼间认识进安竟快20年了。我们各自生活的城市相距遥远,怎么也谈不上过从甚密,但却一直相互关心着,尤其遇上关乎命运的选择,更免不了那些商量。我们之间似乎不仅仅是那种惺惺相惜的关注,好像还存在着一种遇事无需做任何解释的绝对信赖。

记得当年他来南京进修的时候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显得特别之处就是个性内向、少言寡语、格外沉稳,但绝不缺少尖锐与幽默。往往从他近乎内秀的思维智慧中透出他处世不阿、爱憎分明的品格。好在校园中聚了些好人,周围的师生没有不喜欢他的,那些与他同时进修的同学无论后来人生境遇如何,都至今是他的朋友,因为他的友谊永远是可靠的。

数十年来,在美术圈里自己也算阅人无数,但论到绘画的才能与天资还无人可与他比肩。依稀记得他在黄瓜园(南京艺术学院所在地的旧称)生活的几个月里完成了一批以河北涉县老农、山民为原型的水墨人物头像,并以此为风格基础创作了《田横五百士》。那批画至今仍留在我的脑海里,笔墨驰骋纵横,大气雄浑,更为难得的是隐含着难以磨灭的英雄气概。在他的性格深处涌动着的似乎是那种英雄末路的气质,使他的作品在简洁凝练、雄强豪重中饱含着一份悲怆与苍凉。正是他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令他的作品分外动人。于南方人士的绘画中恐怕很难觅见这种品格,大多则如江南的园林或河湾小巷,清通雅致、文思盘绕,极重趣味,但迂回曲折、精巧细腻得终究容易染上些小肚鸡肠的味道。进安的画于大气中断不缺少性灵与精致,雄秀兼备之处更有着堂堂正气,这才是最为难得之处。南京偏是个重才的地方,进安在黄瓜园深得大家的敬重与欢迎,甚至大家都曾多么希望他能留在南京,以他的才华和气质再得江南文化的滋养,必定能别有一番气象。

进安是河北廊坊人氏,常言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到口念神咒赤手空拳而指望“扶清灭洋”的义和拳,都有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披肝沥胆的豪气,仿佛正是这燕赵风骨悄悄潜入了进安的笔墨气质。这一切是注重实际利益的现代人难于理解的。

黄瓜园方圆数亩,地域狭小,前后门一条路到底,所以也就经常与他在校园里不期而遇。南京的冬天最为难熬,阴冷潮湿,室内绝无取暖设施,让人无处藏身,那时总见他紧裹着一件旧式军大衣,永远皱着眉头,好像永远都怀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愁绪。说到南京的天气,“透心凉”。谈及艺术他又总是说:“画不好。”他永远紧锁的眉头又好像告诉你,他在苦苦思索。

南京别后一晃便是许多年头,他的画风已几经嬗变,无论做何种尝试,不管是直接的挥洒与抒写,还是借用版画的拓印技巧,他都能驾驭得恰到好处,绝没有常人的刻意或做作,其间当然渗透着他苦心孤诣的追求,但与我们相比,却依然显得那么轻而易举。只要是能引起他探索兴趣的绘画形式,他都能迅速地达到他人一时难以企及的水准。我想他确实得力于那份有如天授的绘画才能,那种对造型、对形式美感极为敏锐的领悟和感受能力,这大概就是世人常说的天资吧。

写于2002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