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区别于一般的看,叫做欣赏,叫做“品味”。品画,像是品尝食物。叫做“品”,这动作就从容一些,就节奏慢下来,就想象某位先生品茶,小口小口,含在嘴里,咽下去之后还摇头点头地回味无穷。渴极了吞下去就不是品,好茶也糟蹋了,里头细细致致的味道全白搭了。
品画就是细细致致看,静心看,看进去。
古人讲画分四品,最高的是“逸”品,往下逐次为“神”品、“妙”品、“能”品。用这种标准去品画,其实不是看重作品的题材、体裁,也不是去追究作品的图式、样式,更不是作品的什么观念、什么理念。相比之下,品画,古人所谓的品画更加抓住要害,也更加细致深入。
逸。隐逸的逸,飘逸的逸。作为一种境界令人向往。它那种境界与隆重排场的东西相对立;含蓄隐逸。它又与严谨的规矩格式相对立;自由舒展。
逸品,它不是特指任何一种画法样式风格流派,而是各家各派都可以追求的境界。它应该是画里的境界,更是画家本人的精神境界。既而作者能不能达到逸的境界,正是作者是否从眼前直接利益中超脱出来取得精神自由的标志。比如,为了卖画,再比如,为了标新,为了立异,等等。下笔之中总想着参展,参什么展,获什么奖。这种“雄心壮志”品格不高,断然与逸品无缘,它们污染着画布,远不如纯粹为了“好玩”、为了“有趣”而作画消遣的干净。反之,没什么直接的用处,这种画也许才有意思。有用处的画是全然不同的另外的事情了。获奖卖画都算是有用场但等而下之的用场。那么,如果不是等而下之的用场,而是好用场呢?比如抗战之类。我想,抗战的画再好也出不来逸品的。因为它的精神内涵本身已经框定在万众一心的主题,全然不需要作者个人再精致地摸索其微妙深幽。可以出神品,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可以高于谨细,高于“以似为功”的能品。比如《开国大典》。它的好处,它的有意思之处都不是逸品、逸格所求的东西。再比如,当下的有观念有想法的某些重量级的作品。
逸品推重自然的品格、自然的态度。
自然,是指率真,不做作;素朴,不拘泥。
大至全幅,小至笔墨,都能够以逸品精神看待。推重自自然然落落大方,讲究的是作者主体气度情怀,不分具象抽象写实表现的门类。逸格的所谓自然,在笔墨运用上,不是指胸有成竹,落笔如神枪手的那种精确得如有神助,而是指那种如断如续,如行如止,如醒如醉,恳恳切切无法复述的笔墨。它们生成于自然,它们生成的轨迹既微妙又脆弱,像是飘忽的游丝,被外界触动而成形,一旦成形也还是说不清楚究竟是些什么触动它成了这般绝妙。这种笔墨,这种色彩,这种“绘画语言”,都不是熟能生巧的产物,都不是“意图”或“主题”直接推衍出来的工具,都不只是“思想”的说明书,它们包含思想但是大于思想,它们生成于语言的法则之外,语言的法则总是想描述归纳它们而不能。它们的品格是朴素,是自然,而不是所谓名士的潇洒或者秀出来的飘逸。
他在画着,同时也是在感受着。这当中有笔墨自然生成。求于笔墨之外,才有逸格的笔墨。
不拘于成见,留有余地。
留下呼吸的空间,留下反思的空间。所谓有实也要有虚,虚一点,淡一些,不落歧径也不入时趋,不彰显自己有来头、说话横、有分量。
所以画面上留有误笔、留有误墨,不用统统掩饰掉,销赃灭迹假装一贯正确。画面在作画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像一棵大树,左生一枝右生一杈,春去秋来花开叶落,高兴写字也好,高兴涂抹也好,都随兴之所至。没有刻意,没有执着,任凭那过程自然地运行,烂漫天真,出于意表,得之自然。
这种画不能全按着设计来施工完成。
这种画也不便于归纳其构思、意图,不便于解说,不便于批评界把握,也不便于领导,不便于群众喜闻乐见。茶叶不比糖更甜美顺口,是它经得住品,有意思。所以,无论这世道怎么发达了,进化了,也还是把自己的好东西保护住,眼也别进化得越来越糙了,口味也越来越粗糙了,那样进步不值得吧?
生成于自然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