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好的作品,应该留下自然所不能替代的东西。即:我们因个人的喜好、性情、学识,对所感受的物象根据立意进行取舍、整理之后,采用相应的绘画形式加之表现的结果。
油画是舶来画种,初学者大多看不到原作,因而在教学上只好上来就画写生,直接面对自然对象。这种学习方式极易养成“照抄”的习惯,容易把目标定为:像不像、准不准。事实上,“画得像”与“画得准”仅是学习绘画过程当中的一种能力显现,与艺术没有多大关系。
西方的油画教学最早是“作坊制”,徒弟临摹师傅的画;同样的,中国的书法教学,开始要先“描红”再临帖,中国人讲究日积月累的“养”,在描写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字形的约束、笔的运转与心身一体的和谐关系,然后再去写字;中国画教学也是先临摹,临摹一个阶段以后再放手去面对自然写生,其实就是在具备一种文化的传承意识之后,站在一个高度上用绘画的眼睛去感受自然。我们的油画教学由于条件所限,开始就直接面对自然景象,这样的起步容易把画准对象当成绘画的目的,养成被动抄袭的习惯。作画不能蛮干硬来,硬画、狠画不等于表现力。有人以为有感情就行,感情任何人都可以有。作画不单单是表现感情,重要的是探索与之相契合的表现形式,积累绘画表达的经验。说话也是这样,没有阴阳顿挫,老重复一个意思,含含糊糊自己都说不明白,哪里会有感染力?“有理不在声高”,关键是表达明确、中肯、切中要害且诙谐生动,这样大家才愿意听,印象深刻。《墨子》讲:百工从事,皆有法度。也就是说,作画要研究作画的表现方式和方法,写文章有写作的方式和方法。方法多是前人给我们总结出来的,因此研究传统、学习古人的经验就是最好的方法,学习传统不是学风格,而是研究绘画表现的规律和表现力,思考如何把个人的精神情绪表达得清楚、充分。
商品画大多价格低廉。尽管有些商品画也画得非常好,但终究还是商品画,商品画:没有特点、没有创造力,被重复加工。商品画的生产过程是流水作业,像工厂生产的齿轮,精密且廉价。某些艺术品堪称无价之宝,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它是性情、修养和技艺的结晶。同一个情景,因时间、情绪以及想法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呈现效果,无法复制,不可替代。就像我们从小到大有不同的情感倾向和寄托,年轻的时候有朝气有活力,年龄大了就显得厚重老道。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必然代表艺术家每个时期的特定状态。如此也奠定了艺术品的特定价值。
单从画面上讲,如画面上出现几个人物形象都是一个模样,那就没必要画了,画一个就足够了。画面里一但出现相同、相近的形与色,就显得重复、弱、散、没特点,这一区域就容易丧失表现力。比如汉字,一篇书法作品中相同的字肯定有着不同的写法。方块字中的三横“王”字,横画的粗细长短距离都不一样,就为了求得变化和生动。从起笔运笔到最后收笔的过程,一波三折。起笔藏,收笔回,韵味感觉便尽在笔意之中了。
在艺术规律的运用上,东西方是相通的,包括每一个细节,艺术中的细节最能体现一个艺术家的感受是否深刻细腻。伟大的艺术必然隐藏着伟大的细节。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蕴藏的诗一般的意境,自儿时起,便一直萦绕着我。画风景写生时,隐约有一种信念在默默指引,那就是中国山水画精神。几百年来,它浸润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情怀和意志。我相信油画风景画的未来,相信人物画和风景画在艺术表现上不分伯仲的意义。历史上没有题材的好恶之分,有的只是作品本身的优与劣